[bs-quote quote=”別人常覺得你說話難懂嗎?用理性的方式說話就一定正確嗎?本文介紹具邏輯性的文章與說明所應具備的特徵。”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邏輯性」的七項特徵
具邏輯性的文章與說明具備什麼樣的特徵?
我認為大概是以下這幾項:
- 簡單易懂
- 具有順序性
- 沒有矛盾之處
- 沒有重複或遺漏之處
- 有條不紊
- 有具體的數據或事例
- 對問題所下的結論與其理由都很明確
或許感覺很難,但是只要試著慢慢去注意這些地方,你的文章與說明理應會有所改變。
給有這些煩惱的人
你有什麼樣的煩惱?
如果你對於無法進行邏輯思考而感到苦惱,那麼你一定有以下這樣的煩惱吧。
- 經常被要求「好好思考」
- 不知道思考的方法
- 有時候會溝通不良
- 無法把想說的事情或主張傳達給他人
- 經常被說「你講的話很難懂」
- 無法在腦中整理思路。不擅長整合
- 不擅長質疑
- 將所有資訊照單全收
- 總是在講抽象的事情
- 工作理解力差
- 聽不懂他人說的話或看不懂書中的內容
- 不擅長比喻
- 無法好好安排工作順序
如果無法用邏輯思考,就會碰到這樣的困擾。
但是無須太擔心。因為邏輯思考力,隨時都可以開始練習。
人腦擁有良好的機制。
現在已經知道不論是用以思考事物的額葉(frontal lobe),或是攸關記憶的海馬迴(hippocampus),都可以透過「運用」去提升其能力,這些能力一生都能繼續成長。
可想而知,邏輯思考力也一樣能夠一輩子持續成長。
邏輯思考的要領一:你會使用沒有主詞的說話方式嗎?
與他人溝通不良的人,可以說是不擅長將腦子裡的想法,用言語正確地傳達出去。
—
在某個地方,有三位女性站著閒聊。
其中一個人開始說起這樣的事情:
「昨天呀,跟小孩說要讓位,結果好像被拒絕了,似乎感到很訝異。不過啊,那個人在下一站就下車了,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累了,聽說臉色很不好。啊,車掌似乎是一位女性。最近用來引導的那個好厲害呀。除了英語之外,還有華語跟韓語之類的。對吧?」
—
各位看了感覺如何?
當然,敘述者本人在腦海裡確實描繪出那付光景,以為自己已經清楚說明當時的情況。
然而,聽眾卻完全聽不懂。
而且,敘述者從小孩的座位開始說起,卻用語言的話題結束,讓人搞不懂她到底想表達什麼。
縱使聽者擁有極佳的理解能力,也幾乎無法理解她所講述的事情。
該怎麼做才能讓整件事情變得好懂?
至少也要補上事發地點及主詞(誰)等不小心省略的要素。
—
「昨天呀,隔壁的太太搭電車的時候,跟自己的小孩說要讓位給一位爺爺,結果好像被那位爺爺拒絕了,隔壁的太太跟小孩似乎很訝異。不過啊,那個人在下一站就下車了,原來如此。那位爺爺不知道是不是累了,聽說他臉色很不好。啊,車掌似乎是一位女性。最近電車裡的語音導引好厲害呀。除了英語之外,還有華語跟韓語之類的。對吧?」
—
補充這些要素之後,各位應該能了解「啊,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並不是誰拜託小孩,希望小孩把位子讓出來,而是那位母親要自己的小孩讓位給站著的高齡者。
如果只是憑感覺說話,將事情傳達給他人時,就會不小心描述成完全不一樣的內容,這種情況相當多。
一般人絕對不會認為,會這樣說話的人還能運用邏輯性思考吧。
別人應該會覺得「這個人說的話好難懂」。
如果你也擔心「自己說話是不是很難懂」,只要在腦中稍微整理一下再開口,給他人的印象應該就會完全不同。
那麼,剛才提到的對話,重新加入地點與主詞以後,就變成具邏輯性的文章了嗎?
—
「昨天呀,隔壁鄰居的太太搭電車的時候,跟自己的小孩說要讓位給一位爺爺,結果好像被那位爺爺拒絕了,鄰居太太跟小孩似乎感到很訝異。不過啊,那個人在下一站就下車了,於是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那位爺爺不知道是不是累了,聽說臉色很不好。唉,我們也差不多到了會有人讓座的年紀。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人讓座的話,我們該怎麼辦?」
—
由於這原本就是日常對話,所以都是自然聊出來的內容,即使如此,對話開頭與結尾的內容要是差太多,聽者就會覺得很累。
至少也要把車內廣播的部分去除,聽眾才會比較容易理解。
人們在講述某件事時,腦袋裡會浮現整件事的光景,所以在說話時,往往會產生已經把所有狀況確實傳達給對方的錯覺。
不過,倘若自己省略了事情的先決條件,或者描述順序跳來跳去、事發經過顛倒錯亂,又或者說話沒有主詞的話,那就無法如預期將事情準確傳達給他人。
比方說,如果看著一張照片,盡量正確地傳達照片裡的所有物,那麼該怎麼描述呢?
用話語向他人傳達事情,比想像中還要困難。
請你平時也試著留意一下吧。
不只是商業場合,就算是日常對話,我們也要有意識地採用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給他人,只要這麼做就可以練習邏輯思考。
邏輯思考的要領二:用理性的方式說話就一定正確嗎?
「說話要避免感情用事,並維持理性(譯注:以邏輯推理的方式思考、觀察或表達)」,這是正確的指示嗎?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
假設有一對夫妻打算在退休前找到兩人共同的興趣。
丈夫:「我們應該要把什麼當作興趣?我想要用理性的方式討論,並盡可能找到正確答案。」
妻子:「桌球怎麼樣?可以兩個人一起打,還能當作運動。」
丈夫:「對於桌球,我有三個問題……,首先是有沒有可以打桌球的場地?第二,這是有效率的運動嗎?第三,桌球無法創造收入,這樣也可以嗎?」
妻子:「因為是興趣,所以只要玩得開心不就好了?」
丈夫:「不要只用感性的想法去選擇,而是要想想,我們能享受桌球的樂趣並持續下去嗎?要花多少錢?先想好再選擇才行。」
妻子:「不先做做看怎麼知道。那健走怎麼樣?」
丈夫:「健走啊……健走當然不具備收益性,還會受天氣影響,而且比起興趣,健走更有可能會變成每天的慣例運動吧。」
妻子:「如果想要收益性的話,那要不要開一個部落格?」
丈夫:「部落格需要的是點擊數。如果想要增加點擊數,就需要吸引人的文章,所以必須持續撰寫有一定長度的文章。說到收益性就想開部落格,妳把經營部落格想得太簡單了。」
妻子:「不試試看怎麼知道?!那我問你,能運動、有收益及開心享受,哪個比較重要?我認為開心是最重要的。」
丈夫:「我是理性的綜合判斷。」
—
丈夫想要用理性思考事情,妻子則提出許多建議,想要憑感覺決定興趣。
其實,在這一段對話中,感情用事的人其實是丈夫吧。「理性的人很冷靜」是常有的錯誤認知。
當你認為「自己明明用非常理性的方式說話,但對方卻沒有共鳴」,這時請試著從客觀的角度檢視自己,自問:「有沒有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
本文摘自《最好玩的邏輯思考練習本:數獨、填字、謎題的遊戲玩家,簡報、提案、談判、寫文章一樣上手》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最好玩的邏輯思考練習本:數獨、填字、謎題的遊戲玩家,簡報、提案、談判、寫文章一樣上手” book_author=”北村良子 ” book_translator=” 郭書妤” book_publisher=”本事出版社 ” book_publish_date=”2019/08/21″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8/1420-5d68e292888fa.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31148?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8″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84105.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