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除了對外打中美貿易戰,面對內政問題,如貧窮、犯罪、毒品和反恐等議題,常以「宣戰」的架構處理,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學者抨擊,開戰解決不了根本的社會問題,反而讓美國長期處於戰爭。
剛出爐的 2019 年秋季號胡佛文摘,刊載胡佛學者 David Davenport and Gordon Lloyd 的書摘,取自 2019 年出版的新書《政策如何變成戰爭》(暫譯,How Public Policy Became War)。
兩位作者提到,在經濟政策上,美國以「貿易戰爭」面對進口物品的加徵關稅;近 20 年來的反恐戰爭,讓美國幾乎和全世界打仗;美國也「內戰」不斷;他們批評,華府以「戰爭」的架構處理內政,不僅簡化問題,也妨礙國家政策的長期辯論與發展。
作者回顧,自 1963 年詹森總統宣布對抗「貧窮之戰」(War on Proverty);之後,尼克森總統於 1971 年集結美國人民與國會力量打「毒品戰」(War on Drugs); 1977 年卡特總統對能源耗損發動「道德對等之戰」(Moral Equivalent of War); 2001 年小布希總統發動一連串「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作者認為,「戰爭的文字意義凌駕政策,當沒有時間、空間做政策討論時,於是『我們現在就打仗!』」
作者直陳,「這些戰爭歷經了好幾任總統,沒人去檢視或整理戰爭背後的政策,更別說宣布停止戰鬥。」
一般人會以為,對貧窮和犯罪等議題開戰是件好事,作者指出,社會問題並不是有名有姓的敵人,「把戰爭指向某些人,如毒梟、罪犯,那麼貧窮與毒品的受害者是否一起列為戰爭的敵人?」
他們表示:「戰爭是政策發展的敵人,不僅打敗不了貧窮,還讓國家陷入永遠的戰爭狀態。」
文中還提到,可能連美國人也不知道,美國目前有 28 個以上有效的國家緊急狀態。
根據維基百科,美國國家緊急狀態法於 1976 年由美國聯邦頒布,授權總統得以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擺脫了立法繁複的議題設定,頒布法規,改變國內政策。川普總統任內近三年提了 5 個緊急狀態,包括美國南部與墨西哥邊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等。
內戰和國家緊急狀態改變美國公共政策形塑的方式,兩位學者認為,「並非偶然或者好事。」總統以宣戰和宣布緊急狀態獲取更大的行政權、犧牲國會,而非投入長期的政策發展和辯論,總統直接宣示內戰,類似這樣的戰爭沒有截止日。
他們憂心,「貧窮、犯罪、毒品、恐怖主義、能源消耗都沒有被打敗,歷經好幾個總統執政,社會仍然繼續處於戰爭。」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