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卵巢癌治療標靶新武器 2大困境待突破

圖片來源:中央社

卵巢癌治療有新武器,研究發現,PARP 抑制劑用於帶有 BRCA 基因突變者的第一線維持治療可明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但醫師提醒,病人負擔重、基因篩檢產生的社會風險是當前困境。

新加坡居禮癌症中心(Curie Oncology)教授謝惠光(Chia Whay Kuang)在新加坡的一場記者會發布一項研究細節。該研究發現,帶有 BRCA 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在化療後繼續以 PARP 抑制劑進行維持治療,有 6 成受試者 3 年內都沒有發生疾病惡化,相較於安慰劑組,僅有不到 3 成病患沒發生疾病惡化。

臨床研究成果顯示,以 PARP 抑制劑作為化療後一線維持治療,相較於安慰劑可降低疾病惡化或死亡風險達 70 %,且可明顯延長無惡化期,是卵巢癌治療的突破。

謝惠光說,癌症的發生與基因及環境影響有關,目前已知,帶有BRCA基因突變者比一般人有較高風險罹患乳癌、卵巢癌。其中,卵巢癌缺乏好的診斷工具,且化療雖有反應,但很容易復發。

在大多數的卵巢癌患者中,有約 1 至 2 成是 BRCA 基因突變者。PARP 抑制劑的治療機轉是,人體的 DNA 每天會因不同原因受到破壞,在正常情況下,DNA 受破壞後會自行修補,若能破壞癌細胞的修補系統,癌細胞就會死亡。

與會的台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解釋,DNA 修補的路徑是 PARP 蛋白負責修補單鏈 DNA、BRCA蛋白是雙鏈修復的重要因子。帶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病人,BRCA 不能有效修補受損 DNA;又以藥物抑制 PARP 的修補程式,PARP 和 BRCA 都無法運作,達到破壞癌細胞的目的。

許世典說,傳統卵巢癌的治療武器相對受限,在過去 10 幾年來沒有新藥問世,面對反覆復發的病人,「病人苦,醫師心裡也很苦」,因對病人的狀況束手無策。

曾有一名病友,確診卵巢癌時年僅 30 餘歲,小孩還在唸幼兒園,為了要看小孩從幼兒園畢業、參與孩子的成長,拚命忍受反覆復發的痛苦,打了 70 餘次化療,化療藥打到身體難以負荷,最後撐了 10 餘年,來不及等到新藥問世就離世。

許世典表示,在台灣,多數卵巢癌患者是中、老年人,早期診斷難度較高,且症狀並不特異,可能因腹脹、腸胃不適就診,遍尋不到原因才轉到婦產科檢查,有 5 至 7 成確診卵巢癌又已是晚期,治療難度更高且相當容易復發。

儘管現在有新的藥物可用,許世典說,新的藥物還可口服,對病人相對方便,但病人常常「看得到、吃不到」。因藥價相當高昂,一天藥費就要約新台幣 8000 元, 2 年下來得花掉 500 萬元,多數病人無力負擔,政府應思考是否給予協助,可避免病人遭受不斷復發、生活品質低劣的威脅。

許世典也說,有意使用新藥的卵巢癌病人要做 BRCA 基因檢測,但檢測可能帶來社會風險,如有些人檢驗出來後擔心日後發病、害怕子女發病的心理壓力、沒有足夠社會支持,甚至可能連投保都成問題。但國外透過反基因歧視立法給予相關保障,台灣未來也得面對一樣的問題。

許世典表示,卵巢癌治療露出曙光令臨床興奮,但挑選病人需要非常嚴謹,因此藥並非人人能用,在台灣,估計約 100 人能使用,且治療雖安全性高,但仍可能有副作用,如暈眩、噁心、嘔吐等。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