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歲翁小妹因腦炎導致頑固型癲癇,肢體常抽搐、影響意識常陷昏睡,終日臥床,只能靠鼻胃管進食。台大醫院和美國醫師合作,首度進行高難度微創開腦手術,讓翁小妹重獲希望。
台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士弘今天在記者會表示,一般癲癇患者,約有 8 成只要靠服藥就可穩定控制病情,但有 2 成患者使用 2 種以上藥物仍控制不了病情,演變成頑固性癲癇,就可考慮用手術介入。
但也並非頑固性癲癇的患者都能手術,楊士弘說,因傳統癲癇手術都要開腦,必須多方評估,尤其是像翁小妹必須進行的大腦半球癲癇手術,更是難上加難。
早期的治療必須將一半的大腦組織移除,手術工程浩大而風險高且後遺症多。近年開刀切除範圍逐漸減少,著重切斷大腦間的連結神經束,但創傷減少、困難度明顯增加。
楊士弘表示,翁小妹 2 歲大時因右腳抽搐,被診斷為腦炎,經過抗病毒及抗癲癇藥物治療後狀況穩定。但今年起癲癇的狀況又逐漸變得頻繁難以控制、語言發展遲緩,功能持續退化僅剩 1 歲孩童的語言程度,動作也因癲癇反覆抽搐,且常陷入昏睡,睡醒又抽搐,退化到幾乎全日臥床,且無法由口進食,而需鼻胃管餵食。
由於翁小妹已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抽搐的狀況仍舊不斷發生、整日意識不清,檢查發現,癲癇放電的數個病灶都起源於左側大腦,再傳導至右側大腦導致廣泛性腦部病變。但因父母對翁小妹的狀況已經束手無策,決定放手一搏,接受微創開腦手術。
這是台大醫院首次以微創方式進行半腦切開手術,傷口僅 5 至 6 公分,醫師在內視鏡與顯微鏡輔助下,將胼胝體、島腦、顳葉海馬、基底額葉等連結神經束切斷,在完全未切除任何大腦組織的狀況下,順利分離兩側大腦連結。
楊士弘說,此次手術特別邀請美國德州兒童醫院神經外科微創癲癇手術專家合作,過程順利,術後女童的癲癇未曾發作,意識正常且開始與人互動,跟醫護人員揮手再見,由口正常進食,與手術前判若兩人。
不過,楊士弘也表示,術後仍有一些後遺症,包含右側肢體無力需要復健,且視野有缺損,也有語言發展的疑慮,但應都是可克服的問題,且後續可藉由復健等方式恢復左腦喪失的部分功能。
翁小妹的爸爸說,重新回顧這 2 年發病過程,從一開始感到無助,中間吃藥稍微穩定,到今年病情急轉直下,一路以來的灰心,看她能力不斷下降,人生好像卡在那裡。幸好術後,女兒病情穩定下來,才開始緩步向前,她的路註定要比別人辛苦,但現在人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台大兒童癲癇治療團隊建議,因腦部病變產生癲癇疾病的患者,若藥物與其他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者,應盡早接受專業評估,研判是否適合以開刀方式來控制癲癇發作、改善腦部功能、與促進腦部發育。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