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麥覺明跟隨學術研究團隊,深入山林 11 年,其中也包含花蓮南安小熊野放過程,集結成片長 2 小時的紀錄片「黑熊來了」,電影今天上映,麥覺明回到拍攝地花蓮參加首映。
麥覺明 2008 年跟隨屏東科技大學的黑熊研究學者黃美秀與研究團隊,深入台灣深山追蹤黑熊足跡,片中包含研究人員對黑熊的照養、捕捉繫放,麥覺明說,這是近年來台灣最完整的黑熊紀錄片。
麥覺明說,片中大部分場景在花蓮拍攝,受到花蓮林區管理處很多協助,拍攝過程中,布農族人幫忙搬運器材、糧食補給,帶著團隊找熊,當時就許下承諾,將來電影首映一定要辦在花蓮,電影主題曲也選用布農族語命名。
麥覺明說,影片中也記錄到許多難得畫面,包括在台中大雪山救傷牙痛熊,大家協力將黑熊搬到公路,以車子運到台北市立動物園救治 3 週後,再送回棲地野放,是國內首次野生台灣黑熊救傷創舉。
也有和研究人員鬥智的「熊吉拉」大公熊,聰明的破解研究人員擺設的捕捉陣法,調皮的繞過陷阱,在鏡頭前大嗑誘餌,是片中最有趣的部分。
談到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內容,麥覺明說,南安小熊的照顧、訓練到野放過程,讓他有機會近距離拍攝到小熊的照養,最後送小熊回到山林,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段都會熱淚盈眶。
麥覺明說,透過紀錄片拍攝,讓民眾了解台灣黑熊的生活習性、樣貌,打破黑熊不會爬山的迷思,也讓民眾了解牠們目前正面臨的生存、保育問題,反思棲地開發對黑熊們的影響。
麥覺明說,拍攝過程中也看到很多黑熊因誤觸陷阱,為掙扎而受傷,導致斷指、斷掌等肢體不完整問題,他和研究團隊都希望更多人正視這問題,集最大力量保護台灣黑熊。
儘管黑熊保育問題急迫,麥覺明仍肯定台灣保育現況,他說,拍攝過程長期待在山林,發現山裡野生動物數量比他學生時期登山時看到得更多,甚至成群出現好似動物園,顯示台灣保育觀念、政策都有長足進步。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