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鄭順聰,原文標題:拆解語言歧視炸彈!媒體如何霸凌台語?,由思想坦克授權轉載。
「霸凌台語」之新聞,時不時在媒體「定期能量釋放」,這固然有其社會基礎與議題推移。但對投機的新聞記者與小編來說,不必花人力成本到現場實際採訪,光靠鍵盤就能培養農場新聞,皆能引發爭議、擄獲聲量、得其所遂,這樣「本薄利厚」的生意,真的是趁甲油洗洗(thàn kah iû-sé/sué-sé/sué)。
霸凌真是門好生意
這樣「一家得利」卻撕裂整個社會的作法,跟黑心油沒兩樣,得義正詞嚴來譴責。
但我不提具體新聞,大家也不必刻意去搜尋或點閱,就像豬哥亮戲弄女性與外省族群,董月花以口音嘲笑客家人,更不要說對原住民諸般不公平,這些影片與言論,就讓牠「被忽略」,放生外太空。
以下就來拆解「霸凌台語」的新聞論述 SOP,把裡頭的壞心眼揪出來:
一、聳動標題
這是拉抬聲量的基本手法,因語言具有的詮釋開放性,使其手法特別誇張。「霸凌台語」的下標,大致分為「用字」、「探奇」、「驚異」三面向,且常常交叉感染。
慣用手法不外乎孩子課本上的台語文字,父母爺奶讀不懂,就說這語言亂寫啦!連台語人都看不懂真是懷疑人生!孩子的功課更沈重了啊怎麼辦!或者是,把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說台語當作不正常現象,說好可愛、好輾轉(liàn-tńg),玩笑的背後暗藏著歧視設定,設定台語該是大人說的,說台語的孩子很奇怪捏!
而最糟糕的手法,就是利用弱者,操弄爭議,挑撥族群與認同。
二、文字戲弄
因台語文教育還不夠普及,主流仍是ㄅㄆㄇ華語教育,所以一遇到政府制定且明令公佈的漢字與拼音,就會產生排斥感,這樣的排斥衍生出取笑、反感與抨擊,真是惡之亂流啊!
但更惡狠的末流,是「火星文」,取華語漢字的諧音與近義來表記台語。這在常民的生活中,多是生活的趣味,如暢銷的《俗女養成記》原著,就有如此這般之文學轉化(現下已顯得老套且不合時宜)。
不過,若將網路與民間的「火星文」,搬上正式媒體,以惡俗趣味來炒聲量,這手法更顯落伍。
可悲的是,還帶壞政府與教育機關,連文宣標語也寫母湯(毋通,m̄-thang)。
天啊!台語是造了什麼孽!
三、硬上符號
在這樣的新聞中,
台語刻意被稱作「閩南語」,再壓上「本土」兩字,簡直摔角的「十字固定技」,鎖死台語乃方言,華語為國語之俗見。
殊不知,《國家語言法》通過後,原住民各族語、客家語與閩南語,都是台灣的「國語」。且就語言學定義,以北京話為主幹的華語相對於南方語系的閩南語,乃不同的系統,而不是「方言」。
「霸凌台語」的新聞,就是要強調舊時代華語獨尊的現象,製造語言的階級落差,藉以強化探奇、取笑與鄙視。而民間通稱的台語在這樣的日常新聞中,為何刻意被鎖上語言學定義的「閩南語」,這是有其策略手法的。
四、網友助拳
為了增加一體感與趣味性,還會引用網友鄉民的評論來呼群保義,拿出爆梗搞笑、尖酸刻薄、低級俗見等鋤頭菜刀來湊熱鬧。這樣的手法,可以避掉記者的責任,反正有問題就推給網友就好,反正大家也不會特別追究咧。
但其隱含的設定,是透過言論來加強主流意識,把被報導的正字正音與講台語的孩子,關押成非主流的小丑與化石,在輿論的盲目亂竄中,強化新聞報導的階級優位。
五、脫罪之詞
「霸凌台語」雖有助聲量,但在台文界與台語台、政府與民間合力的鼓吹下,湧來越來越多的「正義之聲」留言糾正,新聞記者承受不小的壓力。所以在文末都會來個神龍擺尾,修正說法,端杯熱茶和氣生財。
這猶如先「聲明」事後會賠罪,然後狠狠打你一巴掌,可說更為失禮無理。既然連這些新聞台的記者與小編,都知道什麼是合理正確的,「霸凌台語」的新聞就不要再寫啦!(客語與原住民族語早不敢了)
那下一步呢?
散文名家簡媜曾發表過一系列文章,抨擊報章媒體那些不妥當的華語,得到眾多讀者尤其是「國文老師」之共鳴。出身宜蘭的她台語也相當練達,還寫成《月娘照眠床》此華台散文體名著。在台語表記與拼音系統漸統合漸普及的當下與未來,期望有新世代的台文名家,像簡媜那般,為自己的語言伸張正義。
再提醒一次,以後在網路與電視瞥見「台語霸凌」相關新聞,冷笑一下就好,千萬不要轉傳,也不必去批評與糾正,越罵聲量越高媒體就越得利。你論戰得要死,媒體賺得要死,這不是有智慧的作法。
但台語好新聞在哪裡?
有,不僅多,還越做越好,加入以下紛絲頁,讓語言成為一件充滿生活愉悅的好代誌(hó-tāi-tsì)!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