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想想論壇》我們需要怎樣的軍事古蹟觀光?

高雄鼓山洞。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為友善列印版本Will Lu,由想想論壇授權轉載。

對於軍事古蹟觀光,你有怎樣的想像?

據 2019/12/04《自由時報》 (link is external)報導,高雄市代理市長葉匡時前往今年 5 月剛開放的「鼓山洞」遺跡,卻在參觀後質疑此地「洞內空空蕩蕩,沒有吸引力,走一下以後不會再來了。」

筆者曾於今年 7 月拜訪此地,在過程中體驗並無覺得此處空蕩。反而是內部的景觀,令筆者覺得相當深刻。雖然臉書粉絲專頁「戰史檔案」質疑此地歷史考證不清。但畢竟此處還是個有經過整理、且有專人完整導覽的景點,同時又接近輕軌壽山公園站。相對於多數軍事遺跡位於人煙罕至之處,其實本案例仍不失為一個可以攜家帶眷、認識高雄近代史的一個景點。

回到葉匡時的說法,在報導中他表示:「偵訊室可以改成儲藏紅酒的地方,或是做一個小小餐廳或是咖啡館。」事實上,這是相當漠視歷史的思考模式。但我們可以理解,在台灣的其他角落,許多人對於軍事遺跡的想像也都是在這種脈絡下運作,過去屏東地區即是一個例子。

2017/07/13《中國時報》〈屏東二戰歷史遺跡 有望成觀光景點〉新聞中提到:

屏東文化處近日邀請文資委員現勘「被遺忘的碉堡群」,揭開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駐守屏東的日本陸軍第 50 師團(蓬部隊)的神秘面紗,其中春日鄉令人震撼的「戰鬥司令部」,擁有高階將軍戰情參謀室、軍官起居室等設備,未來還有望活化成戰鬥體驗旅館。

許多對台灣文資再造略有涉獵的朋友都知道,台灣的古蹟再造,已經不缺這種脫離歷史脈絡的思考了!

這些所謂的活化,往往對歷史建築是萬劫不復的悲劇!

回顧軍事遺跡的「劣勢」?

軍事遺跡相對於其他類型的文化資產,有幾點「劣勢」:

一、建築外觀不吸引人。相對於許多雕梁畫棟的古廟宇和三合院、環境優美的日式宿舍、精緻而整齊劃一的仿巴洛克式街屋,這些軍事遺跡在當年就只是注重實用性的建物,外觀相當不討喜;又時常因內部封閉、潮濕、陰森,讓遊客感覺忌諱。當然近年來許多旅遊型態的改變,讓這些「陰暗」成為另類賣點:如台中清水鬼洞。另外,近年廢墟探勘盛行,有不少社團、YouTuber 以記錄此類主題為樂。

二、管理不易。舉例來說,位於高雄清水巖的日軍坑道,在二戰末期時此地為南台灣重要反登陸要塞,終戰時的規模即已經達到完全要塞化,山頭內已被挖掘出錯綜複雜的坑道網絡。戰後歷經多年荒蕪,時至今日其內部概況,多以不得而知。此地雖早已指定市定古蹟,但後續活化仍未有實質進展(註1) (link is external)。

位於台中大肚山的日軍防空塔也是一個經典案例。據 2006 年《中國時報》載,國軍拆除俗稱東海古堡的大肚山第 11、12 號兩座碉堡,旋即引發地方學者與文史工作著的不滿。在眾人發起搶救行動下,軍方從善如流,保留剩下的第 13號 碉堡,而台中市文化局也立刻將其指定為歷史建築(註2) (link is external)。

雖然在防空塔指定文化資產的前幾年,有地方文史工作者協助導覽解說,希望帶動此地觀光發展。但輿論逐漸冷卻後,因缺乏主管機關支持,加上地處偏遠,多年下來發生不少治安事件,2008 年甚至還發生研究生為了測繪碉堡,意外跌入豎井身亡的事件。事實上,就算此處已指定為文化資產,主管單位為了避免徒增困擾,往往皆是以封閉入口的方式處理。2016 年 Dcard 上一則東海古堡探險文讓此地再次爆紅,教育部甚至行文各校,要求各地學生不要在寒假期間前往此地探險,以免發生意外。

 

日軍〈防空塔陣地縱斷面圖〉,可見其地下坑道複雜的結構。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我們該怎樣期待軍事遺跡再造?

如果關注戰爭遺跡因為軍事「實用氛圍」所產生的「連續性」,我們就會看到其與眾不同的特質:例如計畫成為潛艦園區的基隆和平島,就是一個從 17 世紀以來的重要軍事區;又或者在許多清代堡壘所在的位置,同時又可以看到日本時代從日俄戰爭時期至二戰後期、以至於國軍時期的各類海防設施。

能將台灣史「濃縮」在一個小區域,這在台灣眾多的文化資產類型中,是相當罕見的!

近期的新聞報導,也再次應證了台灣軍事遺跡的「多樣性」,在 2019/12/01《聯合報》〈復刻阿姆斯脫浪後膛砲被指破壞古蹟 淡水巨砲歷史解謎〉提到:

清代防衛北台灣的指標軍事工程淡水「滬尾砲台」,日前新復刻一門當年英國製的主力巨砲「阿姆斯脫浪後膛砲」,⋯⋯但卻有網友揭露,根據日治時期紀錄⋯⋯當年實則是部署克虜伯大砲⋯⋯但官方上午也立即出示清代英國駐淡水領事蒐獲台灣巡撫劉銘傳採購岸砲與部署的外事間諜文件,證稱滬尾砲台新建之初全部使用「阿姆斯脫浪後膛砲」。一個砲台,出現清、日兩種史觀對抗。

滬尾砲台一隅。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過去提及軍事觀光,我們可能只會想到金門馬祖。但在近年來因為軍事思維的轉變、使國軍釋出許多空閒營區,讓許多戰爭遺跡「再現」;國內外許多新史料的「出土」更讓這些遺跡的身世有了白紙黑字的證據;而台灣各地不同類型的研究陸續產出後,也成為了一片片拼圖,讓過去不被知曉的戰爭史還原世人眼前。

這些軍事遺跡,儼然成為台灣島另一種極具潛力的文化資產。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中,包含基隆、新竹、高雄、屏東、澎湖、宜蘭等,有多個縣市選擇軍事、戰爭遺跡作為主題,展開全新的文化資產再造計畫,可見戰爭遺跡逐漸受到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視。

也許我們多年後也可期待,軍事古蹟觀光,可以超脫文青咖啡廳的視野(註3) (link is external)。那一種新的形態,是過去的我們從未想像過的!

一座看似不起眼的碉堡,埋藏了百年台灣史中各個戰役的歷史痕跡。軍事古蹟觀光是一個認識台灣史的好方法。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註1) (link is external) 近期中央社新聞報導,國有財產屬開放民間認養文化資產,包含清水巖坑道在內有的5處文化資產正積極洽談中,近期有望完成簽約。《中央社》,〈國有文化資產開放民間認養 近期可望再添5例〉。2019/11/16。

(註2) (link is external) 《中國時報》,〈搶救僅存東海古堡 十萬火急〉。2006/01/03。

(註3)(link is external) 近年擴增實境的演進,更讓當年當戰場景致,都能夠直接重現。如2019高雄電影節推出「坑道電影院:震洋VR暨『戰歷光影』特展」、淡水古蹟博物館利用透過AR手持裝置,製作古砲砲擊敵船的效果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