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猛禽研究會今天表示, 1992 年時台灣黑鳶的調查數量不到 200 隻,今年冬季已達到 709 隻,這是自有調查以來,黑鳶族群數量的新高點,相當振奮人心。
台灣猛禽研究會會員、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研究助理的林惠珊表示,台灣的黑鳶(俗稱老鷹)數量,最早由「老鷹先生」沈振中在 1992 年開始調查,當時全台灣還不到 200 隻;台灣猛禽研究會自 2013 年起接手調查工作,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志工,在全台灣黑鳶的夜棲地進行 2 次調查,秋季 9 月及冬季 12 月各 1 次。
林惠珊說,今年秋季調查數量為 555 隻、冬季為 709 隻,年度數量就以較高的 709 隻為代表,這是自有調查以來,黑鳶族群數量的新高點,相當振奮人心。
林惠珊表示,目前已知中毒是台灣黑鳶面臨的最大威脅,最早在 2013 年起,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發現黑鳶因農藥加保扶中毒、隔年又確認黑鳶因老鼠藥中毒,揭露出台灣自 1980 年代以來,普遍使用農藥和老鼠藥來毒鳥滅鼠所造成的生態危機。
這段故事曾登上 2015 年的電影「老鷹想飛」,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因此調整農藥政策,停辦長達 40 年歷史的全國滅鼠週,並禁用劇毒的加保扶農藥,各地的友善農業也都陸續在推展,林惠珊說,如今看來的確已有初步效果。
但是林惠珊說, 709 隻這個數字,跟早年文獻所記載以及長輩們印象中全台灣普遍分布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黑鳶族群目前仍然侷限在台灣南北兩端,中部和東部依然少見蹤影。
林惠珊表示,近兩年各地農田毒鳥事件還是時有所聞,農民跟民眾使用老鼠藥的習慣一時也難以改變,黑鳶中毒案例依然在發生,所以要讓黑鳶生存的環境安全無毒,還是需要持續努力,推廣各種防鳥除鼠的友善方案(如猛禽棲架),並喚起大眾的環境意識。
政府今年正式開始實施「有機農業促進法」,農委會目前積極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台灣猛禽研究會、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及基隆鳥會也制定「台灣黑鳶保育行動綱領」。
林惠珊說,希望台灣的環境能夠在眾人的努力下越來越好,讓黑鳶和其他野生動物能夠在台灣這片土地,安全自在地與人類一同生活。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