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與龐畢度音樂中心合作 空總打造聲響創新基地

圖片來源:臺灣聲響實驗室網站截圖

「台灣聲響實驗室」自 2018 年底與法國「音樂與聲響研究統合中心」合作設立, 2019 年 11 月於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正式啟用。透過揉和科技與藝術,以及影音、視覺、社會創新的元素,發揮台灣的軟實力。

經過與法國龐畢度中心「音樂與聲響研究統合中心」(IRCAM)長達一年的工作坊、合製及駐村交流,「台灣聲響實驗室」在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正式成立,第一屆「聲響藝術節」也同步舉辦,以先進的聲音科技,為觀眾來不同的當代聽覺和視覺饗宴。

法國解放報(La Libération)日前專文報導雙方合作始末與成果。首屆「聲響藝術節」以法國四重奏團隊的「樂曲」(OPUS)為開場,音樂結合古典與電子元素,搭配 3 D掃描投影,影像隨著聲響節奏跳躍切換,創造音符與影像的互動對話。

台下有 20 多位法國工作人員,除了參與聲響藝術節,更重要的是要和政府合作,透過「台灣聲響實驗室」這個充滿野心的文化計畫,共同發展當代音樂。台灣聲響實驗室的任務,便是推動創作、探索連結聲音、影像和社會的連結。

IRCAM成立於 1970 年,附屬於龐畢度中心,為其音樂創作研究部門。解放報指出,受已故創辦人法國作曲家與指揮家布勒茲(Pierre Boulez)影響,IRCAM以喜愛挑戰著稱,而與台灣的長期合作也是全新挑戰。現任總監馬德內(Frank Madlener)表示:「布勒茲的力量,就是去嘗試之前不知道能否達成的事。」

幾年前開始,IRCAM找到定位。在創作領域成工程師與作曲家的媒合平台,協助兩端共同完成最瘋狂的計畫。馬德內說:「聲響是 21 世紀的大哉問,而IRCAM則是捍衛者。我們接到越來越多表演藝術邀約,希望聲音也能參與劇場創作。」

而聲音工程的應用層面更廣,例如IRCAM曾接到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邀請,希望把「愛爾蘭人」(The Irishman)中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的聲音變得更年輕,但可惜時間太短,無緣合作。IRCAM也幫紀錄影集「誰殺了小男孩?」(Grégory)去掉背景的烏鴉叫聲。

如今,IRCAM捨棄極端當代的路線,走進人群,參與更多劇場計畫,每年觸及約 25 萬名觀眾,在法國累積相當高的專業與名聲。

IRCAM和空總C-LAB的接觸始於 2016 年,當時IRCAM來台灣的大學演出。空總C-LAB執行長賴香伶當時規劃將空總分為 3 部份:聲音創作的聲響實驗室、影像創作的媒體中心,及連結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社會創新中心。

賴香伶對法媒表示,相對於發展較完善的影像藝術,聲音文化發展需要IRCAM的專業知識,以連結藝術家與工程科技,「這是一個長程的策略」,賴香伶說。

馬德內表示,合作的方式有 3 面向。第一是工程師與作曲家的培訓;第二是定期合製,以及邀請台灣藝術家參與法國ManiFeste藝術節(Festival ManiFeste);第三則是執行共同研究與駐村計畫。

對馬德內而言,最重要的是整合,他說:「不要一開始就區分聲音、影像或社會創新,我們應該要共同發展 3 大面向,和台灣的 3 所大學合作。這是最關鍵的。如果有什麼訊息要傳達,那就是要避免分離主義,至少在計畫一開始要整合 3 個面向。」

解放報報導,藏在C-LAB當代藝術的計畫下,是推動政治文化布局的策略。夾在中國和日本文化之間,台灣正努力發揚其特殊性。

文化部長鄭麗君向法媒表示:「台灣文化很特殊。首先是原住民文化,然後是 16 、 17 世紀中國與日本的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台灣邁向民主,文化也充滿能量。必須融合各方的影響,把我們的能量傳達到華語世界和亞洲。」

文化部承諾在 8 年內提供 4.5 億歐元預算,推動台灣軟實力。鄭麗君說:「台灣過去的科技創新一直走在尖端。今天我們應該把關係倒過來,讓科技為文化服務,同時超越藝術,推動跨界的創作。」

最後,解放報寫道:「藝術和科技的融合,就恰如其分的代表了台灣不斷發展的開放性。」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