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後不少人心情差。諮商心理師建議,應減少刺激、轉移焦點以適度休息,理解選舉是民主進程,而非災難性不可挽回的結果。精神科醫師也說,別一直沉浸同溫層,情緒更難抽離。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選前已經觀察到許多民眾因選情影響情緒,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情況;本來已穩定就醫者,情緒明顯受波動;有一段時間沒有回診者,也感受到心情起伏,可能有復發跡象而回診。
張家銘說,選後可能也會有類似狀況,甚至擔憂有些人可能難以承受結果而做出不理性行為。建議暫停看新聞、避免容易引起紛爭的場合、轉移焦點,回歸生活常態,暫時忙碌有助減輕負面情緒,也別忘了適當休息、睡眠,安排休閒和運動。
台灣歷經多次選舉,張家銘說,應正面看待結果,不要因為一時選舉而壞了彼此情誼。可善用同理心,尊重體諒不同觀點,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彼此體諒。可對長遠抱持希望,某些挫折和磨難,長遠看並非不好。
張家銘也提醒,社群媒體常是同溫層,接觸愈多、期待愈大,當結果不如預期,失望也愈多。同溫層可偶爾取暖,但應避免過度沉浸,情緒更難抽離。
諮商心理師陳劭旻說,想調適負面情緒,首先需要做的是減少刺激來源,關掉電視、出門走走,甚至好好睡一覺都是好方法。若是持續守在電視前面,或者不斷滑手機更新訊息,都只會讓情緒更焦慮。
陳劭旻說,轉移焦點雖是最原始的方式,卻也是情緒很強烈時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搭配一些平常從事的休閒娛樂,給予正向的情緒刺激來源,如唱歌、運動、登山、聽音樂。也可以找親朋好友一起,共同面對難過的情緒,共同訴說感受、聊聊天,至少能在情緒上得到支持,不會感受孤單。
陳劭旻表示,有時候人對選舉的結果有太過強大的失落,是因為將過度理想化的期待投入其中,因此一旦結果不如意,就會感覺個人的理想被徹底否定。當結果不如意時,可重新思考與反省這份失落的意義是什麼,是否過度將期待放在選舉上,對於個人因應失落也會有幫助。
選舉反映的是台灣社會中不同的聲音,陳劭旻說,看到結果不如預期,積極的情緒處理是去面對社會的不同,並且決定自己的下一步可以如何行動,是去理解與接受不同的聲音存在,又或者是嘗試溝通與改變他們的想法。
陳劭旻建議,可將失望化成行動,去造就更多的希望與改變。選舉只是民主的一環,如果將選舉結果當成民主進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災難性不可挽回的結果,心情上也會容易調適許多。
張家銘說,生氣不如爭氣,希望大家平靜接受結果,不要有過度情緒不理性的行為。若是持續嚴重的負面情緒,建議就醫尋求協助。原就有焦慮憂鬱在就醫而惡化復發者,建議提早回診。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