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uote quote=”讀三國,不過時。三國打仗,到底多少人?”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羅貫中先生對整數似乎有執念。《三國演義》裡,動不動「起大軍二十萬、三十萬、四十萬」之類,湊夠整數比較有趣。
除此而外,他還愛虛張聲勢。官渡之戰,他吹說袁紹大軍七十萬,曹操七萬;赤壁之戰,吹說曹操大軍八十三萬;夷陵之戰,劉備大軍連營七十萬。類此種種,不勝枚舉。
然而歷史上呢?《三國志》說袁紹官渡時「簡精兵十萬」;赤壁時,一般公認曹軍二十餘萬;夷陵之戰,一般公認劉備軍馬四萬餘。畝產萬斤放衛星,羅貫中先生可以當之。
哪位說了:也不是吹牛啊,中國人是多啊。想想蘇軾在密州當市級幹部時,打一次獵,「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然而,徽宗大觀元年即西元一一○七年,蘇軾逝世六年後,有司統計各路給田牧馬之數:總計養馬一千八百匹。蘇軾這個牛,吹得略大了。
話說,古代打仗人數,究竟是個什麼規模呢?
歐洲人打仗,人數委實不多;而且打從波斯人跟希臘人打馬拉松之戰開始,歐洲人便覺得東方──波斯啦、匈奴啦、蒙古啦甚至俄羅斯啦──都是汪洋大海。西元前四八年波斯的薛西斯征討希臘,被譽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上下嘴皮子一劃拉,說波斯軍隊多達二六四一四一○人──你沒數錯,他就相信波斯人真有二百六十四萬開外呢,而希臘人覺得自己各同盟能躥出五萬已是大軍。
實際上,到西元前四八年凱撒奠定霸業的法薩盧斯會戰,雙方對決也就是三萬對六萬之數──這麼點人,就決定了歐洲命運,多少有些小氣吧?還有更小的呢:西元十一世紀,決定英國歸屬的哈斯汀斯戰役,雙方八千對八千,也就是兩個小區居民到廣場對打的規模──確實也小家子氣了些。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痛快解氣、嚇得死歐洲人的數據。比如牧野之戰,周朝解決了商朝七十萬大軍;長平之戰,秦國連坑帶殺,幹掉了趙國四十五萬人;項羽破釜沉舟,五萬破了秦軍二十萬;三萬人奔襲彭城,破劉邦五十六萬;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苻堅九十七萬人土崩瓦解;隋煬帝東征高麗,帶去了一百一十三萬人──歐洲那些傳奇會戰,到此不免嚇得屁滾尿流。所以劉邦能吹韓信牛,「連軍百萬」,歐洲將帥連這個數字都不敢想像呢。
所以,真的是中國兵力特別多嗎?
也未必。這就得討論到兵力和制度了。
春秋戰國時,兵民一體。所以一般談論可用的兵力數字,其實就是適齡農民。史書上吹一次戰爭動用數十萬、百萬之眾,可是真上第一線肉搏的戰鬥人員,沒那麼多。
《戰國策》裡有這麼段:
趙惠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田單問趙奢曰: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用眾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挽賃不可給也。
田單提到個細節:動員兵力多了,民不得耕作,糧食難以供給。糧食難以供給是理所當然,可是為什麼出了兵,民不得耕作?
因為戰國時,兵民一體啊。
長平之戰,趙國四十五萬人完蛋了。之後燕國企圖來打趙國時,理由: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
那意思:趙國的壯年人都死在長平了,孤兒們還沒長大呢──不難推測,長平死的四十五萬人,可能不僅指趙國的成年軍隊,而是趙國可以拉壯丁的成年男性。三國時,制度又不同。按東漢制度,開國後就罷郡國都尉,又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等於取消地方軍隊。
三國時為東漢末,軍閥許多靠部曲,相當多軍閥的私兵部曲,是兵農分離的──即,半專業軍人。
蜀漢滅亡時,劉禪給鄧艾報戶口:「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可見在三國,將士和人口是分開算的。
這就是戰國和三國的差異:戰國時一打仗,老百姓扔下鋤頭就去打了,真上第一線的,天曉得幾個人。所謂幾十萬大軍出陣,那是把拉板車送糧食的老鄉、立壁壘的民夫,都算在裡面了。
三國時,部曲軍隊也有屯墾的。但還是有相當部分是兵農分離。所以數字顯得少:但都是半專業的士兵啊。
然後,是組織方式不同。
如上所述,戰國之時,到了田單趙奢的時代,軍事家已經意識到兵力過多,可能會影響後勤。三國時對此則有警覺。曹操注孫子兵法,如是說:「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
曹操早期作戰,經歷過許多次兵糧問題,兗州戰呂布、官渡戰袁紹,都在為糧食頭疼。後來諸葛亮北伐,也不只一次糧盡退軍。所以三國時,許多戰役雙方是有意識地為了經濟,控制軍力。
費禕在時,姜維每每出兵不過萬人。姜維能帶萬人以上北伐時,人都五十多歲了。打仗打到後來,就是打糧食。
自然,也有經濟本身的原因。
大家都說,漢武帝時,漢朝有三千萬人口,漢末三國,全國只有七百萬左右,太可怕了,都殺完了──其實也沒那麼誇張。雖然漢末的確「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但是瘟疫和戰爭死去的之外,還有流散人口。
諸葛亮曾經跟劉備說過這事:「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結果是:「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荊州人其實不少,只是都不上戶口。
東漢末亂世,經濟生產和戶口普查都跟不上,所以出兵數字,相對也少了。
最後一點,兵力數字,有個吹牛問題。
《三國志.魏書.國淵傳》說:
國淵字子尼,太祖(曹操)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
可見當時的破賊文書,都是以一當十地吹。國淵不吹牛,還被曹操問為什麼。所以三國兵力,有許多虛頭花帳,沒法太較真。
蜀漢滅亡時交帳簿,自稱全國兵力十萬二千,這算是官方數據,也許可靠一點。
所以,大致便是如此:
戰國時,全民皆兵,所動員的兵力數字,基本等於可徵發的壯丁,包括大批非戰鬥人員,所以顯得多,動不動幾十萬。
三國時期,至少還有部分是兵農分離的,所以史書上,兵力顯少。
戰國打仗,農民上陣,都影響農業生產了;三國時動員兵力,還計算著糧食來。戰國縱橫家吹牛沒邊,三國也習慣以一算十。大家一起吹,但戰國估計吹得更大些。
最後,三國是亂世,人口流散,拉壯丁困難。
所以了,《三國志》沒有《史記》裡,劉邦所謂五十六萬人東征項羽這種浩大的對決──因為動員方式、計算方式、時代背景,都不一樣啦,而且還得排除史書吹牛的因素呢。
本文摘自《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一書。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三國異研堂:從演義穿越到正史,評亂世、品英雄” book_author=”張佳瑋” book_publisher=”聯經出版公司 ” book_publish_date=”2020/01/07″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20/02/98562.pn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taronews/products/0010844775?utm_source=taronews&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002″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apredir.html?155785702/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896493.html?”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ext_link_2=”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61347″ ext_link_text_2=”聯經出版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