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今天公布火星地震活動數據,顯示火星震動率跟地球與月球雷同,稱火星是一直在搖晃的「活」星體;然而,他們沒有稱火星震動為地震,而給了它較合適的稱號「火星震」。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考察火星表面 15 個月,測量到數以百計的「火星震」(Marsquakes)。法新社報導,其中數起震動頻率模式,跟地球構造板塊移動引起的震動相同。
馬里蘭大學地質學助理教授、「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史梅爾(Nicholas Schmerr)說:「這是第一個專對地球以外星體直接測量地球物理學數據的任務,讓我們對火星的內部結構與地質作用有真正的第一手了解。」
另一個研究團隊發現,洞察號測量到的震動中,至少有 20 起的強度相當於規模 3 到 4 地震。
NASA洞察號在太空跋涉 4 億 8000 萬公里、經過 6 個半月的航行後, 2018 年 11 月降落於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in),首度測量火星的震動情況。
科學家早就認為火星有地震活動,但洞察號提供了火星有持續且時而強烈震動的證據。
巴黎全球物理機構(Paris Institute for Global Physics)研究人員羅根涅(Philippe Lognonne)說,研究顯示火星在 225 天內震動至少 170 次,但震動現象持續到今日。他說,洞察號的儀器至少偵測到 460 起活動。
巴黎全球物理機構的洞察號監督系統計畫領導人雅納(Charles Yana)說,火星地震活動的頻率「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模型沒有預測出這麼多震動。」
路透社報導,火星的地震活動通常是來自於約 45 億年前太陽系形成後,火星從一開始的熔化狀態逐漸長期冷卻的現象。
NASA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地球物理學家兼任務首席調查員班納特(Bruce Banerdt)說:「火星冷卻時會收縮,之後其薄脆的外殼必須斷裂,才能勉強維持在火星表面上,有點像是長期的壓力來源。」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