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3 日發表文章,指 2019 冠狀病毒近期產生 149 個突變點,演化出L亞型和S亞型 2 種亞型。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
所謂「亞型」指的是病毒因基因(DNA)排序不同,產生蛋白質形式上的變異。
澎湃新聞今天報導,這篇題為「關於SARS-CoV- 2 的起源和持續進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 2 )的論文,通訊作者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訊息中心研究員陸劍、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崔傑。
論文透過對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 103 個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子進化分析,發現病毒株已發生 149 個突變點,且多數是近期產生。病毒已演化出L和S兩個亞型,其中 101 個突變點屬於這兩個亞型。
論文指出,從比重上看,L亞型更為普遍達到 70 %,S亞型占 30 %。這 103 個樣本顯示,大部分患者只感染了L亞型或S亞型其中一個。但有一例近期有過武漢旅行史的美國患者分離出的病毒株,顯示可能同時感染了L型和S型。但作者表示,目前還無法排除新突變型的可能性。
另外,在這篇研究當中,共有 3 例台灣樣本,其中 2 例為L型, 1 例為S型。
透過與其他冠狀病毒比較,作者發現S型新冠病毒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從而得出S型相對更古老的結論。兩個亞型的區別在於病毒RNA基因組的第 28144 位點,L亞型是T鹼基(對應亮氨酸,Leu),S亞型是C鹼基(對應絲氨酸,Ser)。
論文認為,根據病毒演變方式推測,L亞型和S亞型的傳播能力、致病嚴重程度或許存在較大區別。
論文指出,L亞型在武漢爆發疫情的早期階段更為普遍,發生頻率則在今年 1 月初後有所下降。作者認為,人為干預可能對L亞型施加了更大的選擇性壓力,如果沒有這些干預,L亞型可能更具侵略性和擴散得更快速。
另一方面,由於選擇壓力相對較弱,在進化上較老且攻擊性較小的S型可能在相對頻率上有所增加。這些發現意味著,目前迫切需要結合基因組數據、流行病學數據和 2019 年冠狀病毒疾病患者臨床症狀圖表記錄,進行進一步全面研究。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