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預防武漢肺炎舉手之勞卻難做到 專家曝關鍵原因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gentle07

某個新聞工作者在談論預防武漢肺炎擴散最簡單的方法時,發現自己的手不經意地在臉部周遭遊走;然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卻可能讓人染上致命疾病。

揉眼、抓搔鼻子,接著擺出藝術家羅丹(Rodin)雕刻作品「沉思者」的招牌姿勢,也就是手掌托腮,手指朝嘴巴往內蜷曲的姿勢─這是一種典型的臉部接觸方式,卻令公衛專家擔心,特別是在武漢肺炎疫情星火燎原的此時。

這是由於這名新聞工作者的手所移經的地方,全是包括武漢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病毒進入人體的門戶,這一切都在不到一分鐘之內發生。若你感染 2019 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 19 ,俗稱武漢肺炎),一切都是從你的眼睛、鼻子或嘴巴等臉部黏膜部位開始的。

如今大多數的人都已經看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等機構的懇切呼籲:勤洗手、少碰臉;這是他們所發出最簡單的叮嚀,卻也最難遵守。

其實這也並非我們的錯,因為人們幾乎終其一生都在培養這種「無意間碰觸臉部」的習慣。

俄亥俄州沙隆維爾(Sharonville)家醫邵葉(William Sawyer)說:「習慣非常難改,因為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這麼做。」邵葉也是推廣手部衛生的非營利組織「亨利手手」(Henry the Hand,暫譯)創辦人。「這是一種習慣,習慣是很難改的。」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 2015 年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每小時平均碰觸臉部 24 次,其中 44 %的接觸涉及眼睛、鼻子和嘴巴。

如同我們所有習慣一樣,碰觸臉部的習慣會隨時間強化:起初可能只是搔癢,藉由抓搔或揉搓能暫時緩解不適;邵葉表示,這種反應會逐漸變成一種不自主的、重複性的動作。

然而,雙手從手機、鍵盤、門把或其他地方沾染的細菌正是藉由這種不經意的動作大量傳播,一路「搭便車」到你的喉嚨、鼻竇和肺部。

邵葉表示,避免碰觸臉部黏膜部位,或許是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方法,勝過任何研發的疫苗:「停止這種簡單的行為就是了。別再摳、舔、咬、摩擦,就是預防疫情大流行最有效的方法。」

邵葉在 1990 年代、孩子還在上猶如「病菌培養皿」的托嬰中心時,創立「亨利手手」和穿著T恤的黃色吉祥物,倡導手部衛生意識; 2002 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爆發後,邵葉開始把「亨利手手」推廣到國際。

邵葉認為,洗手和避免碰觸眼口鼻能有所助益,因為這對日趨嚴重的疫情來說,是一項可以做到的解決方法。

他說:「身體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