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升溫,引發恐慌性購買,愈來愈多消費者瘋搶民生用品,心理學家認為,疫情讓人不知所措,而滿足掌控慾的「瘋買」行為成了人們的定心丸。
法新社報導,從美國、法國到澳洲超市,原本擺著衛生紙的架上空空如也。專家表示,這種搶購行為涉及「賽局理論」,假如每個人僅購買自己所需,就不會出現物資短缺現象。倘若某些人開始恐慌性購買,最理想的策略就是跟風,以確保自己手邊有綽綽有餘的庫存。
然而,這並不能完全解釋疫情引發「衛生紙之亂」的原因。衛生紙既無法讓人免受病毒感染,也沒見到消費者如瘋搶衛生紙般地囤積罐頭食品等重要物資,因此顯然還有其他層面可探討。
●視覺衝擊與社群媒體推波助瀾
「大流行病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Pandemics)作者泰勒(Steven Taylor)說:「我認為,這樣的場景在社群媒體流傳的戲劇性畫面中可能特別顯眼,因為搶購現象顯而易見,衛生紙包裝又與其他商品不同,買到讓人覺得有安心感。」
這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精神病學教授說:「人們認為自己必須做點什麼,讓自己和家人獲得安全,因為除了洗手和自我隔離,大家還能做什麼?」
●心理作用
泰勒提出的另一項理論則是基於演化角度,我們會迴避令人反感的事物,而這種心情會在人們感受到染病風險時加劇。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泰勒指出這種心理作用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一種不想錯過的概念。他說:「輸了 100 元比贏了 100 元更令人難受。如果我們之後發現需要衛生紙,而在我們有機會買到時沒有出手,我們真的會覺得很糟。」
「因此,我認為這是他們鎖定衛生紙的原因之一,因為這是規避厭惡感受的方式。」
●滿足掌控欲
經濟學家也認為,人們可能偏好將相對容易解決的小風險降為零,勝過付出更多代價降低更多大風險,這就是所謂的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衛生經濟學家包凱利(Farasat Bokhari)說:「我的猜測是人們希望在有限預算下滿足掌控慾。」
他說:「於是我們選擇購買一些能夠囤積的便宜物品,內心想著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價格較昂貴且有必要囤貨的物品或許是防腐食品,但是,如果不愛吃冷凍餐點、罐頭食品和拉麵,假使最糟糕的事情沒有發生,最終可能得為被扔掉的東西支付大筆帳單。
泰勒說,我們如今見到的許多行為,過去也曾出現在大流行病爆發時期,包括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這波疫情導致近 70 萬美國人喪命,驚慌失措的人們當時也曾湧入商店和藥局搶購物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