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療育跨國界,患自閉症的 8 歲印度男童拉哈曼( Sk . Tauseeq Rahaman )在台灣接受早療漸有進展,而 8 歲身心障礙女童彭彭與臻臻也在早療過程中互相扶持成長。
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官網簡介,發展遲緩兒透過醫療、教育及社政資源介入,部分發展遲緩兒可減少未來形成身障的可能或減輕障礙程度。早療介入可減輕發展遲緩現象,甚至部分孩子可經早療而趕上。
孩子被判定為遲緩兒後,代表家長將陪孩子進入漫長早療路,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楊玉玲告訴中央社記者,不少家長為帶孩子治療,每天部分時間都須請假,常被經濟與照顧雙重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楊玉玲說,社會上有不少資源,像治療師、老師與社工,或同樣有特殊兒的家庭團體都能提供支持。以心路為例,不僅幫台灣孩子、也助外國孩子或混血兒等接受早療,陪伴這些特殊家庭走過艱辛路。
拉哈曼 4 年前接受心路兒童日間服務中心協助,從不會說話、溝通,到現在能理解簡單指令,也讓拉哈曼父親 Shakh Ziaur Rahaman 感動直說,「感謝台灣資源無私幫助,在這裡看見孩子生命中的曙光。」
拉哈曼父親因工作關係,一家3口到台灣生活,當時 4 歲的拉哈曼原本就讀一般幼兒園,但難適應上學,「叫不動、也講不聽」,生活有異狀,經醫院評估為自閉症。
拉哈曼父親表示,面對兒子情形不知所措,又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在新竹市政府幫忙後,讓兒子到心路接受早療,老師與治療師每天融入日常作息引導與訓練,也參加孩子各項活動課程,4 年來兒子在語言理解、溝通表達與生活自理都明顯進步與穩定。
「咚咚咚」,一陣鼓聲傳來,拉哈曼學了打鼓,敲擊有力、很有節奏感,曾跟著老師表演,老師都誇讚「台風穩健、架式十足」;現在的拉哈曼持續用簡單圖卡,學會溝通表達上廁所、喝水等生活需求。
「從深淵中看見一絲希望」,拉哈曼父親說,現在孩子能用肢體動作表達,情緒穩定很多,讓身為外國人的他感受台灣幫助與溫暖。
此外,彭彭與臻臻也在早療過程中,成了對方的小天使,讓老師直說同儕間互助學習力量無限大。
彭彭患罕見疾病 CHARGE (聯合畸形)症候群,身體組織結構未能發展完全,影響感官系統,視力、聽力隨年紀成長反而可能出現減退情形;臻臻因腦出血導致極重度腦性麻痺,須依靠特製推車行動。
6年前臻臻手腳肌肉僵硬,嘴角常不自覺流口水弄濕圍兜,情緒易緊張,接受早療1年後,彭彭加入早療行列,兩人成了好友。
彭彭雙腳無力,藉推臻臻的特製推車散步時,一併訓練走路,現已能正常行走,而臻臻有了知心朋友,臉上逐漸展露笑顏。
楊玉玲說,兩個孩子外出,彭彭坐好後會馬上牽臻臻的手,安撫臻臻情緒,彭彭從被動與人接觸,到現在成了能主動守護別人的小天使,「兩個孩子互助改變,就從這裡開始」。
彭彭現在進入國民小學,母親楊佳惠也為彭彭安排學習認知課程,學習如點對點連線、拼積木、繪畫與美術等訓練,學習力大幅提升。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進步,要倚靠家庭與整個社會的支持才能堆疊出來」,楊玉玲說,孩子生活與就學權不因國籍、障礙等級或家庭背景而有不同,將持續努力扶持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