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志生紀念館,非常訝異台灣人在日本時代所興建的住宅,具有洋和並置的風格之外,已經具有日人傳統生活空間,和館如京都『桂離宮』之雁型結構,除了當代流行的洋式交誼大廳之外,又加上許多漢式傳統生活空間。
洋和並置的空間分配
大門入口是典雅的石柱位於房子東南側,進門有個小圓環,像極了日本大戶人家,入門後只見植栽,不見玄關,但又隱約看出兩層樓洋館,洋館現代主義的簡單線條,洋館前有一方方正正的水池,晨曦的光影倒映入室,極為有趣。
羅馬圓拱造型的車寄門廊,搭配著圓窗,簡單氣派的日式風格,玄關既是室內的入口,同時也是洋館與和館的分界,更是洋館二樓的空間,可以說是把工作與生活分開的十字路口。當然和館榻榻米的房間也可以當成會客泡茶的空間。
洋館雖然四四方方的,但是開窗的位置、比例、大小十分協調,而且使用南洋殖民風格的百葉窗,並沒有使用當時流行需要重力錘的高窗。但是仔細端看,洋館屋內的窗型,簡單又有些變化。
飯廳(平面圖 107 室)外,有一半圓形的階梯,像極了漢式花園的戲台,後方還有養雞的雞舍。戰爭期間,該建築周邊有兩個防空洞(日語:防空壕),這個庭園可謂是自給自足的堡壘。
我喜歡和館後面雁形結構,日本傳統有錢人的住家多採用這種模式,無論從屋外或在屋內的走廊上觀察,呈現了不同的趣味,在不同的時間光線下,與後院心字池塘,半圓形的階梯,形成不同的對比。
前院可謂公共開放的空間,後院的日式庭園就屬於比較私人的空間。從空中鳥瞰整座建築,前院的方形,與後院的圓形相映成趣,走廊的規劃,方便接待眾多的賓客,佣人服務賓客的動線是分開的,十分方便,我想建築的和諧莫過此。
同時期台灣人興建住宅的風格
日本時代由台灣仕紳商人興建的住宅,洋和並置的風格並不多見。位於在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對面,陳朝駿的圓山別莊(1913 年興建),一棟風格仿英國都鐸式洋樓,有英式庭園、涼亭等,河邊的別莊除度假用途,經常招待經商往來賓客。
在大稻埕迪化街區,以洋式立面為主,但生活空間仍是漢式風格,長形的街屋兼具生活與營業工作的空間,只在房間內設置榻榻米作為寢室用途。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興建在港町淡水河畔,有殖民式陽台設計,全然是洋式風格的樓房,後方靠近西寧北路有傳統庭園。
鹿港辜家舊宅,目前為民俗文物館,兩側八角衛塔有圓頂,為英式鐘樓風格,中間屋頂曼薩爾式,也有陽台設計。
陳茂通宅(已拆除),其實也是洋和二館的設計模式,但是在洋館二樓有設置公媽廳,而洋館的招待性質非常強烈,和館反而是僕人、司機的工作、生活空間,台灣人與日本人居住空間呈現非常不同的樣貌。
這麼多的地方仕紳興建的自宅,多半以洋樓為主,混入漢式生活空間,少有志生紀念館如此洋和並置風格。
協志商會、大同鐵工所到今日大同大學的歷史
志生紀念館的命名,取自日本時代協志商會的創辦人林尚志(日本時代名林煶灶)與他的兒子林挺生,取其姓名最後一字『志』、『生』。
林煶灶( 1893-1971 )出生於台北大安庄(今幸安國小),1915 年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土木科畢業,進入高石組工作,高石組辦公室就是今天的撫台街洋樓,當年為了來台發展,蓋了石頭做外牆的洋樓作為辦公室,方便承接總督府的工程案。
1918 年,林煶灶創立了『協志商會』,但當時也只能承攬來自於日本內地營造公司的下包,協志商會重要的工程有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台北自動電話局(今中華電信)、台灣軍總司令官邸(今陸聯廳)、台中病院等。
1935 年嘉義軍用飛行場的工程,讓協志商會聲明大噪,後來因為軍事任務的關係,日本的營造公司紛紛跑到南洋接工程,同時戰爭因素,軍方不按牌理的發包方式,宣告了戰時協建的時代來臨,協志商會從創立到 1951 年結束營運三十幾年間,完成了大小工程共六百多件。
為何林煶灶要在此興建日本流行的洋和住宅?
林煶灶將事業擴大,1940 年搬離原來綠町(今三水街)的約百坪的住宅及辦公室,購置宮前町(中山北路三段)土地做為新的住宅與辦公室,林煶灶在報上的廣告,開始使用林尚志這個名字,而協志商會在台灣各地也都有支店。
林尚志併購了『台灣殖產工業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大同鐵工所』。擴展事業版圖,林業與鋼鐵業,都是建設的基本材料,鐵工所使用宮前町土地,當時從縱貫線淡水支線,在拉一條支線到廠區內。無論是運送鋼鐵原物料,或是樹木在此泡水,或是維修台鐵的車輛,這條支線的支線都發揮極大功能。
1940 年,協志商會創辦人林尚志所興建的自家住宅,與廖欽福共同設計興建,他是林尚志重要的左右手,協志商會在台灣各地承接各類工程的救援主管,戰後福華飯店的創辦人。
林尚志當時身體並不好,想要把事業交給兒子,1941 年,林挺生剛從台北帝國大學化工系畢業,說是要蓋這棟住宅當成林挺生結婚的賀禮,但我想這棟兼具住家與招待所的房子,應該是要擴張事業版圖之用,1942 年,林挺生就職鐵工所社長。
因此,林尚志要蓋一棟像樣的住宅,可以接待商業朋友之外,使用日本內地仕紳所流行的洋和並置樣式,總督府、軍方官員看到這樣的門面,以文化溝通上非常容易達到商業目的。
台灣建築史上的地位
1933 年,德國建築師布魯諾‧陶特在日本參觀完桂離宮後,驚嘆美的叫人落淚。志生紀念館,在協志商會承接了眾多工程後,簡單大方洋和並置,兼具住家與招待所功能,也融合了現代主義的風格,應是協志商會承接許多建築工程所學習到的精髓。
同樣在戰爭期間,日本知名建築師前川國男在有限的資源下,將自己的建築融入了現代主義風格,目前保存在江戶東京建築園。
在大同大學內,也是結婚新人拍攝婚紗照的熱門景點,尚志教育館,外觀好似羅馬的萬神殿,原來是從維吉尼亞大學的圓頂大禮堂複製過來的,是林挺生回贈給父親林尚志一百歲冥誕的禮物。
志生紀念館,這棟林家的住宅,1940 年興建,但是要如何述說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必須在世界建築史上才可以述說的清楚。明治維新後日本學習歐式建築,轉而洋和並置的招待所住宅,林尚志、林挺生兩代,戰爭的年代可以蓋出這樣的住宅。從承接總督府的土木工程,而後轉變成鋼鐵電器事業,最終遺留在大同大學這個教育的場域,讓房子自己說話,說明了台灣人在這塊土地的歷史。
相關年表:
1893 年(光緒 19 年):林煶灶出生於台北大安庄
1915 年(大正 4 年):林煶灶於台北工業講習所土木科畢業,進入高石組、矢部組工作。
1918 年(大正 7 年):創辦協志商會
1919 年(大正 8 年):林挺生出生於台北艋舺新富町
1940 年(昭和 15 年):宮前町興建自宅
1941 年(昭和 16 年):林尚志購入大同鐵工所,林挺生台北帝國大學提早畢業
1942 年(昭和 17 年):林挺生接掌大同鐵工所
1943 年(昭和 18 年):開辦大同技能者養成所
1951 年 :結束協志商會有關營造工程,專注於鐵工所、林業、教育相關企業
1971 年 :林尚志逝世。
1999 年 :將住宅捐給大同大學,並且陸續搬出。
2006 年 :林挺生逝世。
2011 年 :整修完畢,以志生紀念館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
- 志生紀念館風華再現/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台灣營造業百年史/遠流出版社
- 廖欽福回憶錄/前衛出版社
- 論文: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
感謝: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彭駿煌校對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