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陳慶德專欄》後疫情時代:南韓K笠-「戴」出社交距離

「K笠」。資料照。圖片來源:NAVER / 포토뉴스

武漢肺炎全球肆虐,雖說臺灣防疫有成,近日只傳出了零星病例,然而世界各國仍是一片紅通通,確診病毒人數不容小覷。加上各國「與病毒共存」、「經濟開放」的呼聲越來越大,漸成趨勢,許多國家基於「互惠」原則,紛紛開放邊境轉機、外國人入境等政策,如 6 月 30 日,南韓總統文在寅與歐盟常任主席和執行委員長舉行線上會談。

除了談論國與國之間如何攜手共同防疫外,於實質層面上,歐盟也計畫 7 月 1 日起,開始允許韓國、日本等14 個國家公民入境。這也是自疫情大爆發,3 月 16 日後,時隔約 4 個月,首次允許外國人入境歐洲國家之舉。反觀臺灣,因為於國際間國家地位曖昧,儘管我們於新冠病毒爆發前夕已經「超前部署」,又在國人齊心下,擋下數波防疫破口,截自發稿時間,臺灣國內累計約 449 例確診,但國際間疫情可沒這麼樂觀,每天增加數十萬確診案例增加,全球已破千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來到 50 萬餘人,在此還是得特別提醒讀者們,仍得小心防疫,好保自身健康安全。[1]

然而,國與國之間的飛機轉機,抑或開放外國人入境等商議,還有待各國間政府高層周旋談判之成果,我們當然也希望臺灣這位「防疫優等生」,能早日被外國認可,進而放寬國民入出境標準,好在全球肆虐疫情下,仍維持一定程度經濟發展,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因為我一直確信,臺灣防疫做得好,也只是臺灣好,若全球齊心對抗疫情,甚至臺灣能傳遞防疫經驗、物資給輕忽疫情的國家,那是人類之福。

引起我注意的是,於新冠病毒擴散階段,各國間提倡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來加以防堵疫情擴散。據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宣導「(於疫情階段)並建議人與人之間,在室內應保持 1.5 公尺、室外保持 1 公尺之距離,若雙方正確佩戴口罩,則可豁免社交距離,但處於擁擠、密閉之場所仍應佩戴口罩。」[2]

而這樣的社交距離,我想臺灣民眾並不陌生,於大小超商人潮較為擁擠的結帳櫃台地板上,皆貼有商家防疫用的紅色社交距離等待線,甚至之前密閉電梯內限制搭乘人數與地板的紅框框、餐館內用餐的蓮花座與隔板等等,都是從社交距離概念下,所衍生出來的對策。

但人們除了這些商家精心量好的「準」社交距離長度外,我們平日又該怎麼判斷社交距離呢?是否得像一些突發奇想的幼教老師,以四到五位的幼兒當「道具」(等同於 5 包尿片、6 個書包、9 雙幼兒鞋、23 個積木的距離)排列,測量出社交距離 [3]?當然,最便利測量社交距離方式,即是專業醫生所指出,為成年人從肩膀到中指,大概是 70 到 80 公分,1 公尺就是整隻手臂再多上一點距離等 [4],但我想這樣的成效有限,因為在日常生活,還真少見他人伸出一隻手臂來,小心翼翼地前後測量社交距離。

有趣的是,最近六月底我看到一則南韓當地新聞測量社交距離的方式,值得分享給大家。那真的不得不敬佩最近南韓當地年輕人所發揮的創意,竟是發揮古老智慧,戴起了朝鮮王朝(조선왕조,1392-1910)只有貴族兩班(양반)文人戴的「笠帽」(선비갓),維持起社交距離。

據倡導此活動的「K 維持距離運動本部」(K거리두기 운동본부)發言人表示,因為過往朝鮮時代人們(多為男性)戴上笠帽,除了向外人顯示社會地位、掩藏自己面貌外,最為實質作用,即是炎暑夏日下防曬避暑,下雨天遮擋風雨,可謂具備多工功能的傳統文物。

而今日於後疫情時代,南韓年輕人也戴上這個精心設計,前後長約 50 厘米的笠帽,自然而然地讓人維持 1 公尺「社交距離」外,從此笠帽也誕生許多商機,諸如設計出多款顏色異於過往黑色笠帽,呈現透明、多樣化時尚設計,推廣自身國家美學外,也保存了國家文物智慧。

而推廣此戴斗笠的單位,也為這流傳已經數百年的文人斗笠(朝鮮王朝因戴帽者社會地位之不同,而有許多斗笠款式,諸如國喪戴白笠、市民百姓戴石竹笠,而此處 K 維持距離運動本部所改良的,應屬當時最為常見的黑笠),順應潮流地改名成「K笠」(케이갓,K-god),抑或「距離帽」(「거두모」,意指維持距離的帽子,거리 두기 모자),試圖讓外人看到韓國斗笠的特色,「戴」起一陣風潮,不得不說也是一項文創力的發展。[5]

反觀,象徵臺灣人過往苦力的斗笠,是否也有可能成為後疫情時代,新防疫生活的維持社交距離的新設計呢?

 

 

[1] https://news.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20/07/01/2020070100276.html

[2]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YAHlbhKR2h1sRW11yBchhA?typeid=9

[3]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04100313.aspx

[4] https://news.cts.com.tw/cts/life/202003/202003311995590.html

[5] https://reurl.cc/D92xnO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