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金曲獎頒獎典禮過後看到了一些很棒的討論,是關於「新時代作品的成功與否,為什麼還需要舊時代的獎項來定義?」其實這個論點我完全可以理解,而這樣的討論也讓我想到了前一週,我的團隊作為一間「完全不像傳統廣告公司」的年輕社群團隊,獲得了具有悠久歷史的 4A 廣告獎項。
我想聊聊為什麼在這個社群時代 — 我仍然渴望並且珍惜這些專業工作者的獎項。我覺得可以從「觀眾」(不管是樂迷、還是行銷愛好者)、以及從「參獎的專業工作者」的角度(不管是音樂人、還是行銷從業人員)兩個面向來聊聊。
作為一個觀眾
我發現我身邊越來越多朋友、包括我自己,會開始注意金曲獎的每段頒獎動畫的背後團隊,我開始研究顏伯駿、廖小子 … 設計的專輯封面,昨晚老婆要我猜猜演奏類最佳作曲人獎會誰拿到時,我可以跟她介紹大竹研是生祥老師長期合作的吉他演奏家。而被很多網友說是「爆冷」的最佳新人持修,因為同事推薦所以本來就聽過,但也是因為這次金曲我才把持修「房間裡的大象」整張專輯每首歌聽完。
我們從社群平台上、從串流平台的排行榜、從朋友的限時動態 … 認識各種新的音樂,而金曲獎也成為了我一個吸收新音樂、甚至認識整個音樂產業的管道「之一」。確實不需要認為「金曲獎是唯一定義音樂成功與否的標準」,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讓別人認識自己認為美好的音樂有哪些、厲害的音樂工作者有誰,無論你是自媒體、意見領袖、專業從業者、或者 — 你只是一個厲害的普通人,也都擁有這樣的機會。
但能有一個機會匯聚全台灣的專業音樂人,用祭典一般的方式告訴大家「嘿!他們的音樂你可能沒有聽過、你可能也不知道這些音樂幕後的所有工作人員,但他們真的很棒」— 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不用到熱愛,起碼有機會去接觸,從聆聽的過程中,從音樂裡面對話,希望我們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解。」昨晚阿仍仍拿下年度專輯的感謝詞這樣說。金曲獎提供的,就是除了市場、社群 … 這些標準之外的另一種觀點與價值:讓我們互相理解、對一切保持好奇。
那金曲到底代表什麼觀點與價值呢?我很難精確地描述,但這是一個開場表演者全用母語、表演背景是彩虹旗、得獎感言會提到自己有兩個媽媽、感謝同性伴侶、入圍者不用避諱自己立場的典禮 — 而我們甚至覺得這些事情太理所當然,以至於不會特別拿出來講。
有些人認為「金曲不純粹了、好像要有某種價值才會得獎」,但我覺得正是因為如此,金曲獎才獨特。台灣的多元、自由、以及這個世代信仰的價值,不見得可以透過市場銷量、追蹤者的數量、音樂點擊數 … 被呈現出來。而至少透過這個晚上、這座舞台上,我們能看見平常在社群跟串流平台上,那些不見得會看見的東西。
「今天在座有很多創作者,試著用一首歌,讓我們用不同的想像解讀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一首歌,現在的選擇與改變,都要讓我們在未來能抬頭挺胸的回顧這個時代。」很喜歡陳珊妮老師昨晚頒獎時說的這段話。我不會覺得「金曲獎是舊時代的標準」— 時代創造了音樂、音樂也詮釋了時代,有不斷湧出的新音樂,就有不斷前進的金曲獎。
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
確實在這個社群時代,我們有更多方法可以被看見,不一定需要一個長久以來的遊戲規則、不一定需要一個獎座才能肯定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去追求市場價值、客戶滿意、追蹤人數、社群影響力、業界口碑 … 但仍然有些好作品,不見得可以完全用這些指標衡量,比方說金曲獎的技術獎項、廣告獎中那些不見得面對大眾消費者、甚至不見得會被同業注意到的行銷操作與技術。
而身為幕後工作者的我們,也仍然期待除了不斷有案子可以做之外,有一天也能站上從幕後走上舞台,大聲地感謝自己的家人與工作夥伴、大聲地說「看,我做到了!不是只有我自己覺得我做得好!」哪怕這不過是一個形式、一種虛榮,我們也需要這個儀式去讓堅定面對漫長工作中的孤寂感。
在這個社群時代,我們很幸運的不是只有金曲獎、廣告獎 … 可以證明我們的工作成果,但我仍然感謝任何專業工作者集眾人之力打造的獎項,仍然感謝任何找到我們、看見我們、認可我們的人們,不管他們是粉絲、是消費者、是客戶、還是我欽佩的同業。
在這個社群時代,我們不只有金曲獎,但我們仍然需要金曲獎。
原文出自 Szu-Chieh Jesse Chen 臉書,IG @jesseuni,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