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中國季刊事件翻版? 華藝合作平台不見敏感文章

圖片來源:擷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

華藝線上圖書館與中國合作的「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惹議後,學者稱在前述資料庫中,不見自己有關香港抗爭等著作,讓人聯想到 2017 年英國學術期刊「中國季刊」事件。

日前媒體報導,指華藝配合中國政治審查、更改台灣學生碩博士論文內容。台大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昨天深夜透過臉書表示,自己用「何明修」搜尋,發現雖是同一公司的資料庫,但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的搜尋結果僅 23 篇,華藝卻有 57 篇。

何明修寫道,雖然華藝的 57 筆搜尋結果不全然與自己有關,但比對後發現,他在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中,「消失的都是一些被認為敏感的文章」,如 2017 年發表的「第三勢力與傘兵:比較台港佔領運動後的選舉參與」等。

他說:「會在中國消失的文章,就是提到香港抗爭,或將台灣當成國家」。

記者挑選陸委會主任委員陳明通,及專研中國因素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介民作為搜尋對象,發現陳明通在華藝有 82 筆直接、間接或不相關的搜尋結果;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卻僅4筆。

而吳介民在華藝則有 143 筆與他直接、間接或不相關的文章,但在台灣學術文獻數據庫卻不見他的學術著作。

何明修今天上午接受中央社電訪時提到, 2017 年,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 CUP )旗下的「中國季刊」( The China Quarterly )應中國官方要求,下架涉及政治敏感的文章;上述狀況令他聯想到這起事件。

何明修認為,「學界應該串連起來,不要授權給華藝」。因為平台刪減的動作,讓他感覺到「那不是一個自由的學術交流」。

對此,華藝數位公司副總經理楊長春接受電訪時說明,在學術貿易上,台灣方是把所有文獻資料庫都提供給陸方,對方則可以選擇要賣的商品,且依照中國的法規,任何的網站經營管理,都必須由中國的公司主管,「尤其是電子出版品」。

楊長春表示,「你感覺是審查,但對方的感覺是選擇要賣的東西」。而華藝在全球推廣的時候,難免會遇到各地區及國家的不同規定,但「我們做生意不喜歡牽涉政治」,對於購買方選擇需要的內容,「也只能尊重」。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