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紀錄片「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由長年研究登山史的詹偉雄擔任製作人,他與新銳導演程紀皓搭檔,跟著4名台灣年輕人走訪4座啟蒙他們的山林,探尋登山哲學。
這系列作品共有4名主角,首先是登山家三條魚(詹喬愉),她帶著劇組攀登奇萊北峰多達3次,那是她在吉爾吉斯冰壁墜落導致左腳癱瘓後,長達1年用以復健的路線,而山也讓她坦然面對生命歷程的磨難。
第二個故事是曾挑戰世界第二高峰 K2 ,卻撤退歸來的登山家張元植。這回他帶著母親攀登聖稜線,重新建構關於登山「冒險」的想像,也重新探討「撤退」的意涵。
另外兩名主角,一名是長期在八通關東段保育、追蹤黑熊的郭熊(郭彥仁),另一名則是推廣登山的高山嚮導普魯圖(王晧瑜),兩集節目的主要內容是由他們陪伴4名新手踏上南湖大山,分享親近山林的初體驗。
導演程紀皓坦言,自己登山拍攝經驗不多,甚至全劇組 10 人也沒幾人爬過山,「我曾質疑,一群不爬山的人怎麼講山?但後來發現,或許就是這份不熟悉,才能帶入新的視野,與不爬山的觀眾接軌。」這也是詹偉雄選擇與程紀皓合作的原因,新人不會被登山老練的習慣綁架。
程紀皓指出,過往拍攝山的作品,較像生態紀錄片,以客觀視角告訴觀眾山之美,但「群山之島」則是主觀視角,藉由主角所重視、有著情感羈絆的感受,去認識台灣的山。
詹偉雄補充,「山」才是「群山之島」的導演,被攝者、劇組都是執行旨意的人。劇組要順應山中瞬息萬變的氣候、突如其來的變卦,「紀實記錄的核心,就在於面對變化當下的應對,那刻你是慌張,還是越亂越穩,上帝要給你一個劇本,就看你能不能接。」
程紀皓坦言登山攝影難度高、變數大,劇組得在 10 天行程,拍足近 50 分鐘的節目素材,且節目規格要求 4K 等級,因此光設備與電池重量就很驚人,首趟出班時,幾乎每人都扛著 15 公斤的器材,邊爬山、邊工作。
此外,山屋、協作嚮導都不好預約,得提前3個月訂完,節目預算也僅夠每集上山一次。程紀皓認為每回上山就像「俄羅斯輪盤」,「完全不知道天氣會怎麼樣,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晴天得馬上拿機器衝出去,陰天就只能在山屋討論對策,怕內容不足,只好側拍劇組開會畫面,卻意外成為了正片內容。」
程紀皓笑言,自己和劇組夥伴都是登山新人,偶然入鏡成為配角,像是以觀眾的角度參與拍攝,反而替節目添加輕鬆元素;製作人詹偉雄的現身旁白,貼切、精闢道出登山者內心,也可說是神來一筆。
「這幾位年輕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為何要爬山,就只能回應一直很喜歡,我意識到那是個危機,因為受訪者仍在摸索、他們講不清楚。」程紀皓說,主角群無法給出明確答案,一度讓他慌了手腳,只好將研究登山史與登山文學多年的製作人拉入鏡,替他們講出心中情懷,危機成了轉機,節目的厚度與哲學性反而提升。
詹偉雄指出,登山者無法以言語描繪為何被山吸引,因為被自然震懾了。「人的知覺是透過身體感官體驗而來,那種感動是『前語言』的,震懾到讓人們忘記如何使用人類詞彙來描述身心經驗。」
詹偉雄對山侃侃而談,他表示台灣有7成是山地,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超過 300 座,本應與山密切相連,卻因社會視山難救援「浪費社會資源」,加上過去漫長的山海管制禁令,導致人們對登山與冒險充滿畏懼。
但為何要爬山?詹偉雄舉例,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區,群山環繞、以山立國,超過9成人口將登山視為日常,山林文化豐富,更有種漫步雲端的國民性;台灣鄰近的日本,政府鼓勵國民爬山,因為認為人民接受山的洗禮後,會成為更尊重環境、汲取自然靈性的人。
「登山與冒險擁有非常強拓展靈魂的力量」,詹偉雄說,平時生活在城市中,起居已成例行化,不必擔心大自然中的未知危險;但在山中、在冒險中,身心得全神貫注面對每一項挑戰,與自己也與自然對話時,像是活生生的活著。「冒險可以讓人快速成長,就像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生難題,在每次的抉擇跟結果中得到歷練,。」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將於 25 日晚間9點在公視頻道首播,全系列共4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