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有雷慎入】《花漾女子》溫柔又致鬱的女性日常

花漾女子劇照。

 

《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近期在台灣上映引起不少討論,尤其片名本身就是暗喻 2015 年的史丹佛大學性侵案的不當發言「promising young man」,在台灣這類言詞也從來沒有缺席過,擔心性醜聞影響男性前程的同時,卻無人在意被侵犯的女性,甚至必須藉由自殺來提出控訴,前程似錦彷彿只適用於順性別異性戀男子的荒謬。

《花漾女子》在敘事節奏上,最特別之處,就是不管性平意識程度,在觀影上都能有不同的享受,一般人會在各個不同的橋段,真實的體驗到社會對女性的惡意。並且,不是純粹批判性的對抗,場景中更多的是女性和女性之間的爭執,而處理爭執的方式,卻是用看似激進的手段,但實際上只是純粹的利用對方的恐慌,讓對方能夠同理受害者困境。

這樣的手法,有別於近年來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復仇電影,過於誇大女性武力對抗的能力,卻也讓電影氛圍更加的真實,帶入感也更加濃烈;對於性平意識程度較高的觀影者來說,卻會因為所知障而批評女主手段,在下一個轉折過後,體驗到被打臉的反差,進而加深女主手段之溫柔與真實感。

 

放棄前程來教育社會

乍看之下會認為女主角凱西的人設,都是為了妮娜而活,最終也是為了妮娜而死,認為女主角是放棄自己的前景,就連劇情裡的凱西父母也是這樣的認為,這部分一方面是對被忽略的女性前程似錦向社會控訴,一方面也是女主對於人生有不同的想向。

從劇情一開始的設局,還有大量的擊墜數,到最後對抗每一個壓倒妮娜的稻草,凱西一直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就是對舊有的社會體制的眾人,來場刻骨銘心的震撼教育,而且並非是粗暴的以暴制暴,而是以深刻的同理心和衝擊舊社會的荒謬,來告訴眾人,這些想法是不對的,不該存在的,以真實女性能做到的方式,讓每個人重新審視評估,對待女性和性侵受害者的態度。

 

令律師也崩潰的陪審制

陪審制在台灣被過度神化,許多人深信這是增強司法可信度的良藥,陪審制在英美法系的歷史非常悠久,甚至被認為是直接民主制度的象徵,但這個制度會直接反映社會的固有保守價值觀,加上陪審員選任制度的迴避策略,讓在體制內打滾多年的律師也崩潰,認為這一切對受害者極度的不公,這樣的省思也讓女主放棄了對律師的復仇計畫,因為有錯的不是律師,而是這個社會對女性受害者的不公。

 

兩條劇情線的隱喻

結尾計畫的轉折,可以說是讓眾人極為震驚又惆悵的一幕,而讓女主選擇這樣飛蛾撲火的目的是什麼,導演選擇了開放式的架構,讓大家自己去思考,筆者認為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路線可能。

其中之一是女主和妮娜的關係,其實是女同志伴侶,由始至終女主都放不下妮娜的死,她選擇用她的方式教育社會,當逐步完成計畫後,她選擇同歸於盡,呼應結尾兩個可拼湊為心型的項鍊。

另外一條路線則是異性戀的路線,因為好友的死而不再信任男性,一直到遇見男主,見到男主對女性的尊重態度,以為他會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在逐步收拾過去對社會的教育後,即將 Move on 的她,卻意外發現男主也是平庸邪惡的一環,面對女主的質問,男主擔心的卻是「promising young man」,自己的錦繡前程,這個橋段讓女主對人世絕望,進一步採取同歸於盡,用生命對這個社會提出最後的控訴。

 

溫柔的復仇,真實的致鬱

從劇情的開始,到結局的同歸於盡,每個橋段都是女性再熟悉不過的日常,本片沒有近年常見的女性復仇神威,有的只有一個一個真實不過的橋段,正義最終也沒有戰勝邪惡,而是女性用自己僅有的力量,策畫一個讓人絕望的飛蛾撲火,期待這個社會能因自己的行動,而有一絲絲卑微的改變,一切都這麼的真實,真實到讓人致鬱。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