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劉志雄、李明璁走進市場 用時間釀出在地魅力

李明璁:時間發酵醞釀出傳統市場的魅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獲得金鐘獎肯定的公視創新紀實節目「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近期推出第二季,如何讓傳統市場散發魅力,社會學家李明璁透露,秘方就在「時間的發酵」與「對職人的尊重」。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在第 55 屆金鐘獎獲得「生活風格節目獎」、「節目創新獎」和「非戲劇類節目攝影獎」3項肯定,第二季「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日前播出後又讓不少人勾起對市場的喜愛與回憶。

製作人劉志雄與主持人李明璁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分享,希望節目能與觀眾建立「不遠又不近的 50 公分距離」,對於常進出市場的人們,市場之於他可能只有5公分,太熟悉而不覺得特別;反之與市場陌生者則遠得像 100 公分、無關緊要的世界。

因此「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以主持人、職人或觀眾3種不同第一人稱來呈現,藉大量主觀旁白、受訪者完整鏡頭及沉浸式視覺鏡頭,搭建大眾與市場間的新關係。第一季播畢後,劉志雄和李明璁發現收看觀眾異質性高,從 16 到 70 歲、從網美、長輩到小朋友皆有,讓每個人獲得與市場的獨特相遇。

劉志雄指出,節目雖僅有短短 50 分鐘,但光是外景拍攝,平均一集就長達6天5夜,出動近 15 人,3台攝影機是基礎,更別提額外的 gopro 、空拍機,甚至出動擬音( Foley )後製,讓聽覺、視覺同步升級。

李明璁坦言就結果論而言,製作團隊也許能以更短時效完成,但「時間」之於團隊特別有意義,像是有魔力般,時間是會發酵、產生化學變化,進而成就節目,「既然要深入了解市場,很多事情都急不了」。

尊重市場主體性、尊重職人工作,是節目的核心,而這些都要透過時間發酵、磨石,影片中李明璁與市場人們輕鬆自然的互動,流暢的旁白,奠基於前期團隊進入市場找到關鍵訪者、培養出默契,拍攝期間人與人即興撞出的火花,後期剪接琢磨出的節奏光影,李明璁認為,「如果沒有彼此間信任,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

李明璁以「揉麵」生動譬喻節目,在麵包成形前,得經歷 20 多回麵糰推開又疊回過程,最終也僅是「一小坨」,「可是這就是功夫,當你吃的時候,就知道那真的不一樣,來回那 20 次是有必要」。

若以「人情味」作為第一季關鍵字,李明璁認為「進擊的職人魂」就是第二集的代表。這回他不再只是發問者,也是學習者,親自與市場職人請教磨刀、熟食製作等技藝,「大家知道我是學者,總會覺得不好意思,認為這沒什麼好學,但你很認真地向他請教,告訴觀眾製作的眉角是什麼,這個意義很重大」。

李明璁補充,「我們不用特效去獵奇,扭曲誇大的方式呈現,就是安靜學習,相信這件事情本來就是有趣的,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樣子被好好呈現」。

李明璁回憶,第二季上映前收到觀眾來信,對方說因過世的父親在市場工作,把自己拉拔長大,有回全家偶然看到節目後相當喜愛也感謝,「市場曾被視為底層社會討生活的地方,沒想到有人這麼認真記錄我們的生活,讓工作看起來很有尊嚴、很重要」,這名觀眾後來接下市場的工作,「我現在心裡充滿驕傲」,讓李明璁感動不已。

「我又在市場待了一整天」每週四晚上9時公視播出,邀大家一起到市場買菜。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