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疫情影響境外傳輸減少 台灣 PM 2.5 濃度降

圖片來源:中央社

根據研究,台灣去年 1 至 3 月較 2019 年同期細懸浮微粒( PM2.5 )濃度大致呈改善趨勢,以高雄 1 月改善最多,推測與疫情期間民眾活動減少,且來自中國境外傳輸的影響減少有關。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 2020 年度推動兩岸空氣品質監測、模擬與污染管制交流」研究計畫,執行期間於去年 9 月起至今年 9 月止,日前公布成果。

根據報告,解析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台灣各類空氣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去年 1 月與 2019 年同期相比,細懸浮微粒( PM2.5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氮( NO2 )及非甲烷碳氫化合物( NMHC )濃度皆呈現下降趨勢;臭氧( O3 )及臭氧 8 小時的月平均濃度除了宜蘭,其餘地區皆呈現惡化情形。

報告中觀察去年 1 月至 3 月與 2019 年同期 PM 2.5 月平均濃度差異統計。北部及宜蘭空氣品質在 1、2 月呈現惡化趨勢,推估 PM2.5 濃度惡化原因,可能與當地氣象因素有關。

在彰化、雲嘉南及高屏地區,去年 1 月至 3 月 PM 2.5 濃度與 2019 年同期相比,皆有改善的趨勢,其中以 1 月高雄改善最多。

去年 3 月時,全台空氣品質皆是呈現改善趨勢,西半部地區大約改善 2 至 6 微克/立方公尺。推估因為疫情爆發期間民眾減少外出,中國大陸華東及華南地區 3 月 PM 2.5 濃度在 2 年間也是呈現下降趨勢,表示台灣可能受到來自中國大陸境外傳輸的影響減少,造成 PM 2.5 濃度改善。

若是綜整全台 PM 2 .5 去年 1 月至 3 月數據,皆是改善情形,在 1 月可能同時受到疫情影響加上春節影響,導致 1 月改善幅度最多。

至於臭氧惡化的情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長蔡孟裕說,臭氧生成過程複雜,主要是工廠、汽機車等排放的廢氣含有揮發性有機物( VOCs )、氮氧化物( NOx )等前驅物,在陽光照射下生成,因此會針對 VOCs 、 NOx 等加強管制。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