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今天成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疫情下進口大豆漲價又傳出斷貨,是國產大豆崛起好時機,拚 5 年內擴大栽種面積至 1 萬公頃、占 1 成食用大豆市場。
「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成立大會」今天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現場包含 7 家農會、 20 家合作社、 20 家產銷班、 8 家公司行號,宣布組成「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聯盟執行秘書馬聿安、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農委會農糧署長胡忠一會同成員宣布生產目標。
胡忠一表示,全國大豆年需求量 258 萬公噸,國產大豆 2021 年種植面積成長至 3303 公頃、產量約 4820 公噸,但不到食用市場的 2 %,約占 0.19 %;在水稻自給率已逾 100 % 下,改成栽種大豆不僅比栽種水稻大幅節水,還能減少用肥、提升地力、提高國家整體糧食自給率。
陳吉仲說,大豆一年進口約 258 萬公噸,是作飼料用,擴展國產大豆規模的目標不在這裡,而是鎖定國內約 23 萬到 25 萬公噸食用部分,當國內栽種大豆增至 1 萬公頃以上,產量約可占民眾食用量的 1 / 10 ,對消費者食安也更有保障。
陳吉仲表示,已與聯盟討論出 8 大配套措施,將一一執行,且未來要落實淨零排放,進口大豆進來要推碳足跡,不會競爭得過國產大豆,所以要在此時擴大國產大豆栽種。
陳吉仲說,其中鼓勵農民栽種的獎勵方面占3項,第一,在大區輪作內種植大豆,節水獎勵、綠色環境給付每公頃共新台幣 8.7 萬到 9 萬元不等,在大區輪作以外種植大豆則是 6 萬元;第二,若申請執行產銷履歷每公頃再多補助 1.5 萬元,若是有機多補助 3 萬元;第三,大豆專區還會加碼補助。
陳吉仲表示,還有要讓國產大豆生產儘速自動化,跟種水稻一樣輕鬆;與此相關冷鏈設備、自動化、機械化,農委會補助一半;聯盟推廣國產大豆的行銷費用農委會支出。
另外 2 項配套措施則是,農委會各區農改場將協助改良大豆品種、提升產量;聯盟要打通、掌握新通路,例如國內茹素人口多,要讓素食加工食品確保使用國產大豆。
陳吉仲強調,聯盟會將國產大豆品質管控在進口大豆的水準之上,再賣給中、下游通路,可提高農民收益,呼籲農民投入。
台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總召蔡財興強調,當產業已經擴展,就需要有組織的進行垂直整合、橫向聯繫,並要由好的社團執行,不要有訂單、卻沒豆子可賣。
馬聿安告訴中央社記者,進口基改大豆大通路進貨價在疫情前每公斤 10 元左右,現在已 20 元;民眾常吃的進口非基改大豆在疫情前每公斤 18 、 19 元,去年底每公斤 25 元,不僅漲價,過去一個月還斷貨。至於國產大豆則沒有波動,價格還往下修,每公斤約 50 元,供應穩定外,未來碳足跡議題具優勢,擴增台灣大豆生產時機來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