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財的老師,一開始是 Ymbis,後來是綠角,我不知道 Ymbis 到底是誰,看他寫了一些債券相關的文章,覺得有道理,爬了他很多文章,收穫滿滿,但後來他就消失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我想每個人都一樣,來到這個世界,做了一些事情,有些人留下一些幫助別人的東西,然後就離開,不管是真實的世界,還是虛擬的世界,消失得無影無踪。
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可以成為一種巨大的動力,感受時間的局限性和寶貴性就像內在的指南針,告訴我們該去哪裡,什麼對我們來說是真正重要,什麼是不重要?
面對死亡的這種心態助長了現在流行的遺願清單 bucket list 的做法:
考慮到一個人的有限時間,將所有絕對想要的東西列成一個死前願望清單是明智的決定。
但清單上的每項真的都是理智的選擇嗎?
列這份清單其實是件嚴肅而困難的事情:首先,遺願清單是否為可以實現的虛假承諾?想要當到總統,或者登陸火星?其次,願望是否真的具有個人重要性,或者它們只是受到情感對應的社會驅動,因為廣告,人云亦云、害怕錯過別人認為重要的東西,一定要到什麼地方去玩?柏林、倫敦、巴黎、普羅旺斯等等。這在疫情看不到終點的今天,恐怕變成相當困難的項目。
伊曼紐爾·康德説:如果不透過我們自己的思想先驗扭曲的真相,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識別真相。我想人生最荒謬的就是列一張受社會影響而選擇的遺願清單。
想想這份遺願清單上面的項目,應該要列出什麼東西來?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