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311地震11週年 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說核災

福島核電廠廢爐作業,需花30或40年時間。圖片來源:中央社

311 東日本大地震將屆滿 11 週年,當年地震引發海嘯、發生核電廠輻射外洩事件, 11 年來負面謠言不斷;「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藉著影像、展示品及導覽等,讓外界更了解福島災後重建的情形。

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控制 1986 年發生核災的車諾比核電廠( Chernobyl ),3月9日傳出核電廠遺址供電已中斷,恐使輻射外洩的消息後,世人再度關注日本 311 地震後的災後復原議題。

記者2月底進入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 360 度「環境創造劇場」,這座球型劇場播放福島美麗的大自然風光、豐富的人文與物產。

由於 2011 年3月 11 日福島地震,除了地震、海嘯侵襲、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災,福島蒙受許多負面謠傳之害,這座交流館的成立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包括孩童在內的民眾能正確了解輻射與環境問題,加深民眾對環境恢復與創造的認識。

福島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內分成6大區,包括福島 311 之後、福島環境的現況、輻射研究區、環境創造研究區、環境創造劇場、可觸摸的地球。

另外,館內還有世界地圖標示世界主要城市的輻射值,許多展示提供多語導覽服務,如果需導覽員,可請館內安排。

對於外界最關心的核災後,食品是否遭輻射污染的檢測結果等。導覽員也說,這幾年來,福島的糙米、山菜、菇類等農產品沒查出有超標案件,而且日本設定的檢測標準是歐美的 10 倍以上。

另外,館內特別設有「 311 鐘」(電子鐘),標示著 311 震災後經過的時間。今年2月 21 日下午2時 46 分,螢幕上呈現「 4000 00 00 00 」的數字,亦即震災發生歷經 4000 個日子。

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今年2月 16 日接受日本公益財團法人對外新聞中心( FPCJ )之邀透過視訊演講時說,福島在 311 大震災面臨了強震、海嘯、核災及負面謠傳之害(日本稱風評被害)等複合性災害,歷經 11 年,現在面臨震災記憶風化(被遺忘)的問題。目前東京的電車內也可看到呼籲勿讓 311 記憶風化的廣告。

為避免震災記憶風化。記者進入館內參觀,對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模型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這座核電廠正在進行廢爐作業、福島縣各鄉鎮的輻射劑量、人口數的變化、福島災後重建情形等,可從位於福島縣田村郡三春町的福島縣環境創造中心交流館( Commutan Fukushima )了解。

女性導覽員說, 2011 年3月 11 日,福島第一核電廠的1、2、3號機為了製造電力在運作中,4號是處於定期檢查的停機狀態。當天下午2時 46 分發生規模9.0的強震後,所有基組進入自動停止運作的狀態,因為燃料的熱度很高須持續注水,以緊急電源進行注水作業冷卻爐心。

但強震發生的 40 分鐘後,第一波海嘯來襲, 50 分鐘後第2波海嘯來襲,海嘯高度離海面約高 15 公尺,超乎想像。緊急用的電源喪失。3月 12 日1號機、3月 14 日3號機、 15 日4號機陸續發生氫爆。

導覽員指著2號機模型的小洞說:「2號機之所以沒發生氫爆,是因為一旁的1號機發生氫爆後的衝擊力道大,把2號機護體牆壁擊破一個洞,2號機的氫氣散出,所以沒發生爆炸。」至於停機中的4號機爆炸的原因,導覽員說,因3號機氫爆時,氫氣沿著管線竄流至4號機。

導覽員說,館內有顯示板標示目前福島第一核電廠內有 3550 名員工在工作( 2021 年9月時),員工最多的時候是 7400 人。目前整座核廠區的4%還處於輻射劑量高的情況,作業員需穿防護力較強的作業服,但廠區的 96 %地區輻射劑量低,穿一般作業服即可。

她還說,廢爐作業需要花 30 至 40 年的時間,因為輻射劑量相當高,增添作業的困難度,為了運用機器人等設備進行廢爐,研發這些設備需很多時間。

日本政府去年宣布規劃 2023 年春天要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含氚核廢水(日本稱處理水)排放入海,引起包括台灣、中國、韓國等國際社會關注。

福島第一核電廠 11 年前因爐心熔毀,為了避免燃料棒高溫融化,持續抽取海水冷卻燃料棒,然後將有輻汙的冷卻水泵送到大水槽內儲存,東電估計廠區可存放的水槽總量是 137 萬公噸, 2022 年夏天將儲滿。

東電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把這些廢水進行二次淨化,透過多核種去除設備( ALPS )大幅降低 63 種輻射物中的 62 種的濃度,最後無法除去的氚則是透過海水稀釋到法定排放標準的1/ 40 水準後排放,所需時間約 30 年。東電去年提出計畫建造海底隧道,將在距離岸邊約1公里近海的水下 12 公尺處,排放稀釋過的核廢水。

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專家調查團今年2月中旬已到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實地了解含氚廢水的狀況,預計調查報告4月前出爐。

駐日代表謝長廷3月7日對台灣駐日媒體表示,日本在正式排放前將提出更完整的報告,台灣一直與日方保持密切聯繫,並密切關注。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