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暗坑文化專欄》祖先錯了嗎?!全台浮濫式「遷葬」,台灣文化的大滅絕

新店第六公墓今年公民踏查的活動紀錄。 圖片來源:暗坑文化工作室提供

「遷葬蓋公園」是近年來公務部門用以遷葬的主流理由,表面上可以增加綠地面積與滿足公共性需求,但就是這種理由為造成全台範圍的文化滅絕,遷移的不只是肉眼可見的墓碑與骨骸,更是台灣人四百年史所濃縮的精華與真實樣貌。

墓,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的生活文化

每每談到古蹟、古物,許多人的反應都是一些富麗堂皇的古厝或藝術品,但對於真實的台灣文化而言,更貼近庶民生活的內容才是更能代表「台灣人」的生活脈絡,畢竟不是每一個台灣人家族都是板橋林家能夠蓋起雕龍畫棟的絕美院落,但反而每一個家族都依定會出現「墳墓」,這個先人最後的歸屬。

台灣人對於墳墓的情感可以說是十分「矛盾」,都說台灣人忌諱,但其實早期台灣人的祖墳就「種在」自己農田周圍或是一旁的集中墓葬區,有在山上的、有在田邊的,更有的就在房子一旁,這些墓葬其實早就與我們的生活共存在一起,百餘年來也沒有任何人因為「看到墳墓」而受害,甚至有些地區的墓葬區被稱為「牛埔」,那可是早期放牛的地方阿!可見墓葬之於人們的生活其實是非常貼近的。

墓,是台灣四百年史精華

從南到北,台灣無處不在的墓葬區其實就是各地文化脈絡的集成之所,我們可以在台南看見「三合土澆漿」工法的墓葬,可以在高雄覆鼎金看到回教墓園,可以在新店看到傳統漢人的墓葬包圍著日式三段墓的樣貌,這是台灣四百年來不同移民文化造就的多元結果,而我們更可以從墓葬上的堂號、祖籍了解當地居民遷移的歷史與組成,進而知曉該庄頭過去百餘年來的人口流動情形;比如在新店寶斗厝範圍中我們發現了刻著「氾陽」的簡姓墓葬,該簡姓為清領時期的漳州移民與如今新店泉州移民聚落並不吻合,而簡姓在咸豐年間為躲避漳泉械鬥搬遷至安坑地區居住,可見墓葬告知了我們簡姓曾經在新店居住的事實,見證了因為漳泉械鬥而發展的人口遷移歷史;而我們也可以在安坑尖山上的墓葬區發現平和張姓的古墳,見證張姓人家從中和尖山腳遷進安坑外挖仔高車的遷移故事。

新店第一公墓遷葬時散落一地的先人遺骨。
圖片來源:暗坑文化工作室提供

當然,除了墓葬的刻字所透漏的資訊外,我們可以從雕刻、建材運用去看出該家族(或後代)在當時的經濟地位以及當時的美學流行,比如從清領時期,有些墓葬簡易道只有一顆石頭連墓碑都沒有,而有些墓葬有華麗的墓耳石雕、墓碑刻花等,到了日本時代逐漸發展出日式墓葬的三段墓型式,相對於傳統墓葬簡樸而更有線條,而戰後開始出現大量的花磚、馬口磁拼貼等工法,無一不是反映當代建築技法、建材改變及審美觀的變動。

這樣濃縮百餘年來台灣人生活變動的地方,可以說是台灣文化的珍貴博物館啊!

祖先做錯什麼?

現在面臨遷葬的公墓中,不少都為在此長眠百年的古墓,可見自清領時期胎地即為當地主要的墓葬地區,這些先人很早就在這裡安息下葬,但在百年後卻因為一句「要蓋公園」或「妨礙市容」,就面臨被挖走的悲劇。

新店第一公墓遷葬的樣貌。
圖片來源:暗坑文化工作室提供

過去我們在新店第一公墓保存的過程中看見,遷葬工程其實是十分「粗殘」的破壞行為,包商不可能一門一門好好地打開墓龜後將骨骸拾出,而是怪手挖掘之後看見散落一地的先人骸骨,好一點的潦草撿起,但我們看到更多就是放任其風吹日曬,那模樣實在可怕。

祖先到底做錯什麼?

是筆者看到如此粗暴破壞工程後的疑問。

一百年前,我們的祖先下葬在此,當時沒有所謂中華民國的公有土地,當時更沒有所謂「妨礙市容」,這些一輩子在這邊生活、流血流汗的先人們,在人生的最後長眠於一手打拼下來的家鄉,卻遭「後來才來」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面臨挫骨揚灰、死無葬身之地的悲哀境遇,真的是乞丐趕廟公,荒謬至極。

墓,需要被好好保存

當外國學者看見台灣的墓葬文化,無一不驚嘆其精美及淵遠的歷史價值,但唯獨台灣政府將其視為「避之唯恐不及」、「拆之而後快」的嫌惡設施,當外國人都比台灣人還熱愛這片土地的文化時,要我們怎麼能夠不慚愧。

新店第六公墓今年公民踏查的活動紀錄。
圖片來源:暗坑文化工作室提供

台灣現在的所有傳統土葬公墓都有超過 50 年以上的歷史,依文資法處分前要進行文化資產價值的評估,並且要產出報告書,但筆者發現,沒有任何一個縣市政府有公告出這些正被遷葬區域的文化資產報告,頂多就是意思意思的「公告」其「不具價值」、「不予列冊」,就這樣完結了對於地方文化來說非常重要的文化內容。

墓葬文化是我們台灣人的文化「根本」,埋藏的不只是祖先,更是建構出「台灣人」的四百年文化源頭。

『無台灣公媽!佗位來ê台灣人』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