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做戲的人》吳念真當40年 最想拍一清專案

圖片來源:中央社

導演吳念真「做戲」 40 年,從台灣新電影、電視劇、舞台劇,都曾經高度參與,不過他最想拍的主題,卻是上個世紀 80 年代對台灣影響深遠的「一清專案」,因為裡面有太多動人的故事,而且題材很在地,也很國際。

今天是台北國際書展開幕第一天,世貿一館展場黃沙龍舉行「念真看台劇」座談會,由導演吳念真及作家劉克襄同台開講,以新書「做戲的人-新台劇在路上」為起點,暢談台劇幕前幕後的故事。

劉克襄引言時表示,吳念真是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而且參與台灣電影、電視、舞台劇,都有非常亮眼的成績,近期中央社推出「做戲的人-新台劇在路上」一書,吳念真做為受訪者之一,有兩句話最令他印象深刻,一是「愈在地、愈國際」,一是「不要說別人誰誰誰能,我們為什麼不能。」

吳念真表示,戲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它如果會紅,一定是一個時代的結果,「 1980 年代為什麼有台灣新電影出來?那真是個美好的年代,政治上,黨外雜誌一大堆,謊言無法再遮掩,音樂上有羅大佑、李宗盛,電影有侯孝賢、楊德昌,而且這一群人是互相來往的,整個社會情緒到一個『時代必須改變了』的時刻」。

吳念真表示,他一直想拍電視劇,夢想有一天他走回故鄉瑞芳,每到晚上八點檔時間一到,家家戶戶都在播放他的連續劇,都播著同一首片頭曲,這個戲要能感動人,要跟每個人的生活有關。

吳念真表示,他曾經認真考慮把日本漫畫家弘兼憲史的「黃昏流星群」拍成連續劇,但真的找電視台談時才發現,每一集都像一部電影,無法「連續」,成本太高,台灣沒人這樣拍電視劇,因此只好放棄。

吳念真說,他人生第一次做舞台劇,當時他覺得舞台劇應該是要接地氣,要跟庶民的生活有關,不是兩個人在舞台上走過來走過去,就象徵在人生路上徘徊,或是燈光一明一暗,就代表人生的衝突。他覺得戲就是要讓人看得懂,而且能產生共鳴,讓觀眾群變得更多。

於是吳念真把當初想做電視的一個題材轉化,故事是關於台北市某一個里的里長,也是組頭,家裡賣檳榔,常常有鄰居聚集,女兒很叛逆,太太有點反應遲鈍,有一天里長的母親附身在他女兒身上,讓他有時要教訓女兒時會遲疑,因為不知是在打母親還是打女兒。

吳念真說,這樣的區域,這樣的一群人,每天都會發生不一樣的故事,它就是你我身邊會發生的故事。「後來我就用這些素材,轉化為舞台劇『人間條件』第一集,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戲?因為可以跟很多群眾做連結,可以實現我有一天走回故鄉瑞芳、家家戶戶片頭曲都一樣的夢想。」

吳念真說,他現在很想拍一個電視劇集「一清專案」,因為他曾有機會訪問過跟這件事有關的人,而且超過 80 人,當時的「一清專案」以掃黑為名,逮捕許多「黑道人士」,不需任何理由,也沒經過審判,更沒說要關多久,那是戒嚴時期影響台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吳念真認為這樣的題材,很在地也很國際,他最後舉一個黑道大哥的笑話作結語,當時因為想多了解「一清專案」的故事,於是請助理跟一位大哥要電話,結果助理被大哥兇,無論怎樣都不給電話,最後大哥才說:「電話不能給你,但號碼可以」。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