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城市博覽會,有人戲稱是林右昌市長的 2014-2022 畢展。雖然也不能說是錯,但這不僅止如此。基隆市過去這八年以來,種種的變化,各種規劃、整合、協調與努力,是林右昌個人,也不只是林右昌個人。是整體市府團隊,尤其是林右昌市長、都發處徐燕興處長、交通處李綱處長,這幾個人對城市規劃的願景,影響最鉅。
2014 以前的基隆,幾乎已經被視為無法改變,難以改變的政治泥淖。一個重點原因,就是「零碎化」。已經不大的基隆,卻被「以里長視野管理城市」的方式,把城市的每個角落,都當作是做 Sakura、做人情的地方,所以充滿了零碎的小經費、小工程,彼此沒有任何連動、整合。
照常理來說,城市治理、規劃,若有個整體觀念,那整個城市是在一個母計畫底下,而城市裡的每個角落的建設,是一個個的子計劃,在一個整體的母計畫底下運作。
2014 年時,基隆幾乎已經沒有母計畫,只剩下數十個、數百個的子計劃。每個街角的規劃、建設,似乎都出自地方人士的需求,但 A 里不管 B 里要什麼,B 里更不管 C 里要什麼。
在之前這種散財童子的治理思維下,整個城市的市民需求,似乎都得到滿足,選舉也都很順利,人情味很重,市政淤泥更重。
林右昌市府團隊的進駐,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把城市從這淤泥中,清除、脫離,「把市長當市長來做」。
而這值得被記錄,也值得被了解。過去這八年,「我是基隆人」這簡單五個字,對一些基隆人來說,開始不這麼難以啟齒。對不是基隆的人來說,基隆最近幾年給人的印象就是,治理得很好,變化的很多。可是,到底變化了什麼?這是這個博覽會要呈現的。
同時,在基隆市裡,每個里是一個子計畫。在整個大台北裡,基隆也是一個子計畫。在整個大台灣裡,北部也是一個子計畫。在市政建設零碎化的時代,基隆人都不見得認識基隆。但在市政終於上軌道,市長終於像個市長以後,基隆人認識基隆,已經不夠了。過去大台北的發展中,總是被略過、跳過的基隆城市發展,也必須回歸到整體北台灣的都會規劃裡。
我曾經覺得,基隆未來的行政改革,只能是「大基隆」,也就是基隆,加上「七星區」,或者「六星」(汐止的去留,在近年來已經不太可能往基隆的方向走)。
我現在不再這麼想。若以國家整體的高度,我現在覺得,只要能夠讓基隆能適居、交通能順暢、文化有特色,城市有自己的性格,如果,財政也能更完善(簡單說,真正的市港合一),我一點也不覺得,「基隆市」作為行政單位,有不顧一切也必須保留的必要。
簡單說,只要基隆能好,未來,是大基隆市、台北都基隆郡,或任何組合安排,都應該被考慮、值得被討論。我甚至也對要產業進駐的訴求,有所保留。因為在有限的空間與條件下,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一定要有取捨,基隆能提供 A 產業的就業機會,勢必會擠壓到 B 產業的就業機會,那,該取捨什麼?這就是城市治理者、市民,都要做出選擇的。
有句話說,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部都要。不,就是大人,才要做選擇。只有小孩,才會什麼都想要,然後什麼都做不好。
現階段,對北北基桃,未來到底應該是怎樣,理應有很多討論、想像。但,不用限制自己的想像。而過去這八年,林右昌市長所做的,就是無論未來為何,基隆都有把自己做好、準備好。
基隆為何,大台北為何,甚至大基隆為何,都先把「基隆」作為一個城市,化零為整,在可發揮的範圍內,發揮到極好。下一步的都市發展方向,值得市民一起思考。基隆城市博覽會,還有兩天,歡迎大家一起來基隆。把基隆當作大台北、北台灣整體的一部分,來想像與思考。博覽會只剩兩天,不過,北台灣的宏調發展,值得未來 2 年、20 年,更踴躍的參與與想像。
基隆,從來都不只是基隆,未來,也不該只是基隆。
原文出自張之豪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