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船自製潛艦9月下水 鄭文隆:沒有愧對國家

圖片來源:中央社

潛艦原型艦 9 月底將下水,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所有船段預計 9 月中旬完成對接,完成下水節點後立即泊港測試( HAT ),進行出海測試( SAT )時他將隨行;面對不可能的任務即將開花結果,鄭文隆有感而發地說:「我們沒有愧對國家!」

記者在偌大的台船廠區現場,眼前矗立著數幢藍色塗裝建築物,鮮黃色大門出入口全緊閉,充滿神祕感,這裡就是 IDS ( Indigenous Defence Submarine )潛艦船段製造基地的「海昌廠房」,近千人團隊採 24 小時輪班方式,正在為台灣首艘自製潛艦加緊趕工。

中國對台威脅日益升高,總統蔡英文上任後除推動國機、國艦、國車國造,潛艦國造更是重中之重,除可厚植台灣軍工產業能量,亦能藉由潛艦在海中的隱蔽性,嚇阻中國航艦作戰群在台灣東部外海封鎖台灣,達成不對稱戰力目標。

台船承接自製潛艦此一重責大任,歷經波折考驗不斷,現正進入攸關最後成敗關鍵的深水區階段。

鄭文隆向中央社記者表示,潛艦共有 6 個船段及上方的1個帆罩段,目前第2、3、4、5個船段已完成對接,且包括戰系等軟硬體設備均已完成安裝;由於接下來僅剩可由台船獨立完成的焊接工作,在台船 3 班制、 24 小時施工下,預計9月中旬可將全數船段及帆罩對接完成,並超前在 9 月底達到「下水」節點。

不同於水面艦,潛艦所謂的下水就是「封殼」。知情人士透露,原型艦後續的泊港測試會在海昌工廠內執行,由台船及合約廠商逐一針對各裝備系統測試後,才會移至岸邊「真正下水」。

鄭文隆指出,封殼後立即進行較耗時的泊港測試( HAT ),完成後再實施 2 至 3 天的出海測試( SAT ),並進行下潛、轉彎等各項戰術動作,隨後交艦給海軍,由海軍進行作戰測評,測評方式包括發射魚雷,最後才能成軍正式投入戰備序列。

潛艦因構造精密,必須在有限空間內容納各式電子、動力、武器、人員居住等裝備,各機構間需緊緻配置並滿足作戰性能,因此被稱為「水下瑞士錶」,對建造工藝的要求極高,也被視為造船水準指標。

「從頭到尾都唱衰」,曾參與雪隧、第二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的鄭文隆坦言,台灣社會有個毛病,就是很愛「唱衰」未完成的重大工程,但台船的工程師們都很會忍耐,現在終於要開花結果,「我們沒有愧對國家」。

近來包括立委、學者等受邀前往台船參觀,事後都對台船製造能力表達肯定,也間接佐證鄭文隆的信心。

負責原型艦建造的總督導、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近期在校園座談時,宣告預計明年 3、4 月間進行各項海測,屆時他將會親自隨艦出海,督導每一項測試作業。

面對黃曙光的期待,鄭文隆透露,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 Philip Davidson )日前訪台時相當關切國造潛艦出海測試( SAT )時程,並特別向他說,「各國潛艦海測時,造船廠長官都會跟著下潛,所以你也要下去」,鄭文隆允諾會見證這歷史一刻。

打造潛艦共動員約 990 人,包含台船 861 人、中科院約 30 人、海軍 256 戰隊約 40 人、海軍海發中心約 34 人,及國防部駐廠的 7 名軍官。

鄭文隆表示,此案與國艦國造(水面艦)差異在於,台船、海軍未曾執行過,因此從建案初期就由台船、海軍研究發展中心、海軍 256 戰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合署辦公,「4 個單位沒有所謂甲乙方,而是夥伴關係」。

海軍 256 戰隊是潛艦部隊,鄭文隆說,由於戰隊官兵長年操作潛艦,熟知相關配置,若遇到不佳的設計便可即時溝通,立刻修改優化。

除了上述單位外,外籍顧問亦是潛艦國造順利推動的關鍵因素。鄭文隆表示,台船本身有聘請外籍顧問,加上海軍聘請的高階顧問團協助,他對潛艦國造很有信心。

國軍目前擁有 4 艘潛艦,分別是二戰時期的茄比級潛艦海獅、海豹號,以及劍龍級潛艦海虎、海龍號。海虎、海龍號是國軍主力潛艦,但已服役超過 30 年,國軍正推動升級延役計畫;海獅、海豹號號稱全世界服役時間最久之現役潛艦,目前僅擔任訓練任務。

為強化潛艦戰力, 1995 年 1 月前總統李登輝任內,海軍成立「潛艦發展辦公室」,並啟動「光華八號」專案。後於前總統馬英九任內, 2014 年 4 月啟動「海昌計畫」。

蔡總統上任後, 2016 年 12 月台船與海軍簽約,執行潛艦國造第一階段合約設計裝備試研製作業。

海軍編列新台幣 493 億 6170 萬元、 2019 年至 2025 年持續預算,打造原型潛艦1艘,今年9月可望封殼(下水),全案在 2025 年執行完畢,後續規劃採購 7 艘,作為不對稱作戰的水下部隊主力。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