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高雄成功抗旱:柯文哲不懂的寧靜工程

高市開鑿抗旱水井。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Claudius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 5/15 上節目,說自己「八年挖 72 口井」,「挖戰備井,台灣哪個城市有準備的?」。結果今日經濟部拿出資料,柯文哲慘被打臉,以抗旱水井來說,不但台灣各個城市都有準備,桃園、台南、高雄三都挖的數目更是台北市兩倍以上,各自都超過雙北總和。
柯文哲缺乏城市治理的常識不是新聞,但更可怕的是,柯文哲缺乏換位思考,了解各地不同挑戰的思考彈性,一向只會以資源最豐富的台大醫院和台北市去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若有他沒處理過的問題,或他不懂的特長,這時柯往往會說出很可笑的發言。
其實,高雄才在 3 年內,經歷過兩次「百年大旱」,首先是 2020 年底到 2021 年中,台灣遭遇 1947 年以來最嚴重旱災,然而台中苗栗一度進入分區供水的「紅燈」,水資源更少的高雄卻可以維持在「橘燈」而成功度過。
接著就是去年到今年,台灣已經長達 3 年多沒有颱風登陸,南台灣則已超過 600 天沒有大雨(降雨量大於 200 毫米),降雨南北不均的情況又以高雄最為慘烈,2022 年年雨量不及 1000 毫米,是往年平均一半,導致「百年大旱」立刻重演。
由於高雄不像台北有翡翠水庫等大型水庫,依賴高屏溪攔河堰供水,今年高屏溪攔河堰流量一度下探每秒 4 立方公尺,在馬英九主政時期 2015 年旱災時,高屏溪還有兩倍以上流量(每秒 8 立方公尺)就需要落入「紅燈」採分區輪流供水,如今高雄卻仍可以穩定供水,關鍵就在前瞻計畫等多項工程下,擴增了高雄的供水彈性。
首先,在前瞻計畫補助下,這幾年高雄擴充七處伏流水,2021 年之前陸續完工取水,最大可取到一日 70 萬噸,且具備水量落差遠比地表小,濁度低等優勢,在旱季時,可以撐起高雄近半的供水。
再者,高雄大力興建再生水廠,包含由鳳山、臨海兩座再生水廠供應南高雄的臨海工業區,未來則由橋頭、楠梓供應台積電在內的北高雄產業聚落,減少工業用水的需求。其中鳳山是高雄自行招商,臨海水廠則獲得前瞻計畫補助。
而在 2020 年底到 2021 年初,當時高雄市就和水利署合作「高雄緊急抗旱水源利用」計畫,在 5 月底前開鑿 62 口抗旱水井,約可增加 13.6 萬噸供水。2022 年南部供水穩定,這 62 口井就先封起來移交給水公司備用。然而,到了 11 月發現雨量偏低,因此市府開始和水利署商討應變計畫,擇定在大泉淨水場附近鑿 11 口深井,在 2023 年 3 月送水,可增加 5 萬噸用水。在進入 2023 年後,持續幾乎半年沒降雨,「百年大旱」兩年內真的再襲擊,顯示極端氣候之影響。於是高市再與中央合作在高屏溪沿岸增鑿 50 口抗旱水井,每日再增 13.2 萬噸水源,在 4 月底前陸續供水,維持旱季供水穩定。
而根據經濟部統計,高雄共有 163 口抗旱水井,光是這三年新增的就能大約提供 31.8 萬噸用水。
而 2023 年,高雄也獲得中央支援緊急海淡水 1.5 萬噸,未來則計畫在南北高雄各建立一座海淡廠,可以供應 25 萬噸水。
另外,在平常水源充裕時,透過南化聯通管與曾文連通管串連,高雄可以從高屏溪南水北送去填滿台南的水庫,等到高雄缺水時再反向輸送,增加調度彈性。而在 2022 年,高雄就北送了 2000 萬噸水,而曾文聯通管工程也是由前瞻計畫支應。
也就是說,在蔡英文上任後,隨著前瞻計畫等工程完成,在 2021、2023 年大旱時,高雄多獲得每天 70~80 萬噸水的調度彈性,這多出來的水,就拯救了高雄。
配合提早進行調蓄澄清湖、阿公店、鳳山水庫與加強灌溉管理等節水措施,自來水供水穩定調控性,也讓馬政府時代過年就要分區限水的狀況,可以撐到 5、6 月梅雨到來。
而在 2028 年以後,高雄這些備援水源可以超過每天 120 萬噸以上,包含 40 萬噸以上的再生與海淡水,讓產業用水不需看天吃飯,也讓高雄能夠在不建設大型水庫下,維持供水穩定。
這是這七年內,高雄進行的寧靜工程,完全改變了高雄是「台灣最缺水都市」的原本狀況。讓高雄可以旱季不缺水,甚至水情比雨量多很多的中部還好。
這是柯文哲不懂,而中國黨絕對不會告訴你的事情。但我想既然有人特別拿出來攻擊,高雄人更應該都要知道!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