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歲陳先生在 10 歲被診斷罹患癲癇,跑遍全台各大醫院,嘗試各種療法,卻因病灶太深,無法找到正確位置,團隊不敢進行手術,直到接受機器人輔助手術,才成功控制癲癇重回職場。
據統計,全台約有 20 萬至 30 萬名癲癇患者,3 成屬於使用 2 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發作、或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逾 6 成癲癇患者在學齡前首次發作,年紀小就發作的患者偏高比例為頑固型癲癇,無預警發作,對學習、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病人家屬陳媽媽今天出席台北榮民總醫院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說,很感動醫療團隊不離不棄尋找最佳療法,辛苦讓兒子唸到大學畢業,每次換學校就要交代所有老師、同學,雖然兒子入學智力測驗屬於A段班,但因頻繁發病而跟不上進度,總是班上最後1名,畢業後求職不斷碰壁。
近年癲癇治療進步,陳先生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在頭骨上鑽多個小洞放置 17 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這種自費的精密手術也適用於脊椎病灶。
今天因為上班無法出席記者會的陳先生透過影片說:「因為有你們,今天我才能健康上班、交朋友。」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說,當初明知陳先生病灶在哪裡,但位置太深,傳統手術不只拿掉頭骨、挖掉所有異常區,可能失去視力,不敢手術,陳媽媽和團隊都沮喪,癲癇是一種會被歧視誤解的疾病,陳媽媽是正面、勇敢的母親,積極參加學校和職場,等到有效減少發作,就可恢復社會功能。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說,陳先生病狀控制良好,從過去 1 天發作 10 次,現在 2、3 週才爾偶失神 1、2 秒。
李政家說明,因為機器人手術高精準治療,不用再冒著傳統開顱手術風險,腦部機器人手術協助醫生穿過腦部複雜的血管及功能區,擁有這樣的「武器」就好比是和上天在搶人。
李政家表示,在北榮接受機器輔助手術患者之中,7 成治癒、2 成獲得控制,其中 1 / 3 來自小兒科,最小患者是 3 歲,呼籲及早治療,入學前治療最好,不僅學習跟得上,也不會受到歧視,另一個介入治療時機點,是在工作前,完全控制就可有自信感, 得到正向回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