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蘇格蘭、專業為翻譯研究的江愛麗去年曾以教育部獎助人員身分到台灣作研究,造訪多個博物館,並曾嘗試以英語傳達台語導覽的豐富情感表現。接觸華語文長達 13 年的她說,希望終有一天能駕馭台語。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近日在倫敦舉辦留台校友與新生聚會,廣邀曾獲外交部台歐連結獎學金、台灣獎助金,以及教育部台灣獎學金、華語文獎學金、短期研究獎助金赴台學習或研究的英國籍人士參加,交流經驗,並提供即將前往台灣的「學弟妹」建議。
教育組組長畢祖安率組員向新生作行前說明;在台灣啤酒、珍珠奶茶、鹽酥雞、炸豆腐、炸蓮藕等台灣特色飲食小點的催化下,現場約 40 人交流熱絡。
台灣持續拓展與英國的教育合作,今年除了為設有台灣研究計畫的英國大學院校增加華語文獎學金名額,更促成英國政府「圖靈計畫」( Turing Scheme )首次有英國大學生組團赴台學習華語文。教育組評估,不計入「圖靈計畫」,今年來自英國的華語文獎學金受獎人總計可望首度超過百位。
駐英代表謝武樵致詞表示,台灣與英國是密切夥伴,雙邊關係近兩、三年在許多領域有紮實進展,涵蓋科技、教育,在安全事務也有更「友好」、「坦率」的討論。儘管區域情勢、中國軍演相關新聞令人不免憂慮在台灣工作、學習是否安全,他說,事實上,台灣比許多人想像得安全,親自體會很重要。
江愛麗( Eilidh Johnstone )、白克禮( Chris Whitehouse )、懷霜( Elizabeth Frost )3 人應教育組邀請作簡報,分享經驗。他們 3 人都是去年抵達台灣,當時台灣仍實施疫情相關限制,英國則在 2 月大致完全解禁。入境隔離、戴口罩上課,因此也成了這些「留台校友」的回憶。
現在是博士生的江愛麗到台北藝術大學從事短期研究,從博物館的資料和展品翻譯探討跨文化、跨語境溝通。她正在寫的論文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案例,但她曾走訪的博物館遍布全台,包括相對小眾、位於宜蘭的「台灣碗盤博物館」,最喜愛的則是位於台南的「台灣文學館」,館方的創意呈現手法讓她印象深刻。
江愛麗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她選擇以陶瓷博物館為研究案例,主要原因之一是陶瓷可見於世界幾乎所有文化,但在不同文化有不同表現、承載不同意涵,且往往有很強的在地連結,如何透過翻譯說好陶瓷作品背後關於「人」的故事,是一大學問。
江愛麗曾在中國學習、工作,台灣經驗則是近幾年才開始累積。她說,台灣文化十分迷人,她也曾努力嘗試學習台語,但「實在太難了」。
她曾為碗盤博物館翻譯館藏說明,發現說明內容有許多巧妙之處,懂台語或對在地脈絡略知一二的人才能心領神會。她觀察,台語的「情感表現」特別有意思,包括人們如何透過台語拉近彼此距離、展現幽默,「我很想多瞭解」。
去年獲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赴台灣師範大學研習華語文 9 個月、今年將以台灣獎學金受獎生身分前往台灣大學修習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碩士學位的懷霜也曾嘗試學習台語,但同樣覺得「好難」。此次赴台預計待兩年或更久,她期許自己至少學會幾個台語單詞。
專業為光電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白克禮同樣曾是華語文獎學金受獎生,在台師大學習 6 個月。
受日裔母親影響,他從小接觸日語、漢字,早有學習華語文的念頭,但直到一位華裔友人在短時間內駕馭日語、激發他「我應該也行」的鬥志,他才開始自學、上夜間課程,最後因為讀到熟悉兩岸環境的英語母語人士大讚台灣華語文學習環境,決定試試運氣申請獎學金。
他受訪時提到,中文能力有助他閱讀高科技領域以中文寫作的專業文章,雖然學習華語文主要是滿足個人興趣。
他和懷霜都高度讚賞台灣華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及教材品質;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習不僅有趣、貼近現實,也更有效率。
懷霜分享,她曾參與的其中一個課堂活動是「模擬聯合國」,學生各自代表不同國家,必須練習以華語「堅決捍衛本國立場」。
考量台灣將於明年 1 月舉行總統和立法委員選舉,懷霜建議即將自英國赴台研習者務必把握機會、走訪不同選舉場合。她形容自己在台灣經歷的地方選舉造勢活動氣氛熱烈猶如「搖滾音樂會」;也是在這樣的場子,她意外結識了一些台灣好友。
除了學習經驗,懷霜、白克禮分享的台灣生活觀察也引起不少人興趣。
懷霜提到,萬不可低估台灣冬季的寒冷度,「台北冬天真的非常冷」。此外,絕不要人還在英國、還沒親自看屋就輕率簽訂租房合約。
她分享一位朋友的慘痛經驗指出,這位朋友事先簽了約,一到台灣走進租處,看到的卻是不只有一隻蟑螂「從天而降」的天花板,以及朝向走廊、而非室外的窗戶。基於各種原因,這位友人還不得不住在這樣的地方長達 4 個月。
白克禮則在受訪時提到,他會建議到台灣要注意交通安全,特別是身為行人。他以自身經驗為例,當行人號誌亮綠燈、車輛號誌亮紅燈,仍會有車輛與行人爭道。但他坦言,英國常見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穿越馬路;在台灣,行人不太這麼做,且有耐心在路口等待綠燈長達 90 秒。
江愛麗、懷霜、白克禮都建議「學弟妹」多到台灣各地走走,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景風貌。
白克禮說,雖然只在台灣生活了 6 個月,但他已視台灣為「第二個家」。他上個月才剛帶領親朋好友到台灣旅遊,一出機場就有「回家」的感覺。一如江愛麗和懷霜,他說,台灣最令人感動的,就是「人」。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