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實體書與電子書之爭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這幾天,臉書出現「實體書」與「電子書」之爭,連文化部都跳出來講話了。我算愛書人,也來湊個熱鬧。
首先,我覺得這個爭論有點歪樓。
不管實體書或電子書,只要有人願意購買或閱讀,都是好事一件。與其兩者取其一,不如倡導大眾的良好閱讀習慣,而且從小開始。
我從小就喜歡閱讀,也從閱讀獲得許多。到嘉義讀高中後,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逛書店,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買書。
當年出國攻讀博士,隨身行李只能攜帶十幾、二十本好書,其他幾百本藏書就託付給弟弟保管。若有親友借閱不還,弟弟還會催討,而且鐵面無私。
到了美國之後,我繼續累積藏書,更收藏了幾千篇學術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後,這些文字收藏跟著我從伊利諾、加州、堪薩斯、波士頓、搬到加拿大。
大約十多年前,幾乎所有學術期刊都有電子版。為了有效利用家中的儲藏空間,我把幾千篇期刊論文與百本左右的教科書,全數放在前院等候資源回收。
看著堆在前院的印刷品,我笑著對我家老闆説:「資源回收車的駕駛一定以爲主人走了!」
搬離加拿大時,我再做一次藏書篩選。只要是不經常使用、不可能再閱讀,已有電子版、或沒有紀念價值的藏書,一律送資源回收。
去年底回台灣,弟弟的家正在裝修,不知如何處理放在閣樓的幾百本藏書。四個加起來兩百多歲的資深公民花了一個下午,將幾百本書從三樓搬到一樓。
我逐一過濾這些書籍,內容包羅萬象。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數量最多的是翻譯小說,包括飄、小婦人、茶花女、咆哮山莊、齊瓦哥醫生、茶花女、雙城記⋯⋯等。
我的中文小說收藏也不少,從西遊記、桃花扇、紅樓夢、金瓶梅等古典名著,一直到近代作者,例如陳若曦、魯迅、或張愛玲。張曉風的「哭牆」購於嘉義的明山書局,時間是 1972 年 7 月 12 日。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更難得的是,我的藏書還包括代表不同政治立場的著作,包括野火集、宋氏王朝、阿 Q 正傳、鍾逸人回憶錄、朱高正論文集等。
我把這些從年少就開始累積的藏書,全部交給從事資源回收的鄰居。愛書的我為何會如此狠心呢?
第一,我不處理這些舊書,我走了之後還是要麻煩親友處理,而我的個性不喜歡麻煩他人。
第二,我已經轉移到電子書,實體書只剩下裝飾的功能。問題是,這些書只能藏身弟弟家的閣樓。
大約十年前,我開始嘗試閱讀電子書,使用 Kindle 的 iPad 版。不管我走到哪裡,帳號裡的電子書就跟著我到那裡。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我很喜歡 Kindle 電子書的幾個功能,包括查字典、寫註解、畫重點,字體還可以放大,造福視力衰退的我。叫我再回到實體書,真的回不去了!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圖片來源:取自 翁達瑞 臉書
在這場實體書與電子書之爭,我預測後者將會大獲全勝。我知道多位同溫層的朋友極力捍衛實體書。對不起,我讓你們失望了!

原文出自翁達瑞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