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戚戚焉。適度督促政府是好事,但台灣人的個性,比較像是一天到晚要政府逆天,去做到全人類都做不太到的事情,然後以此為理由去討厭政府。
不過鄭立大這話也只講了一半。
台灣人是對於「民進黨政府」以超乎人類常識的標準在要求,但是對於藍白掌控的自治體與政治勢力,是以低於人類常識的標準在要求。
我的解釋是,這是一種華國的費拉性。台灣人苛待民進黨,並不是因為他們真心、客觀上覺得民進黨做得比藍白差。而是他們覺得,自己不管提出多麼誇張的加蔥,民進黨主政的政府,都會想方設法地去使命必達。
這麼好凹的對象,當然要折磨他們到底,才能榨取出最大利用價值啊。
那為什麼要投票給藍白?我認為有幾個不同的成分。
- 國民黨,甚至是民眾黨的高虹安,能夠在地方上壟斷一些利益體系,製造出一種「利出一孔」的賽局,讓選民有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慘」的認識-即便其實地方利益體系並不真的能夠影響到每一個基層人民的切身利益,但透過用利益去控制派系頭人的意向,就能夠高程度低把影響力推進到個別選民,這是國民黨多年以來的執政心法。而民進黨是最不擅長這種權術的,只能以一種「盡可能把政績嘉惠到所有人」的博愛精神,去討好選民,但是當選民對此味覺疲勞之後,就再也討好不了任何選民了。
- 曖昧的如意算盤。這種想法經常表現在中央地方分裂投票、行政立法分裂投票,還有類似「票投國民黨、選民服務找民進黨」諸如此類的行為上。
選票對於台灣人來講,變得動機不純,不是那種「選出制度上誰來主持政務」的原生功能,而像是「向兩邊討價還價,各家的好處我都要享用」的曖昧打算。
最典型的就是像桃園那樣,明明知道中央級政策已經要朝科技業的方向走去,事實上鄉民的真正意志也是想要科技業進駐,偏偏就覺得投給某某人,對中央政府勒索一下,就可以享受到非分的額外利益。
結果是誤判形勢,到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我不是在對科技業與非科技業做孰優孰劣的道德判斷,而是在打診鄉民這種討價還價的如意算盤)
歷史是站隊學的歷史。之所以有成功的民主,是因為民主賽局當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站隊學考驗,都有一些底線是必須去維持、擁護的。而台灣顯然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共識。
在這樣的共識——一種我們籠統地稱做「國家認同」、「民主價值」的東西(還浮在半空中虛無縹緲的時候,選民這種貪小便宜式的模糊曖昧,是非常有害的,可以說是新興民主體制最大的軟肋)。
原文出自蕪菁雜誌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