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舊市區衰退代表高雄蕭條?陳腔濫調的沒落敘事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有網友在臉書社團貼出夜晚雨中新堀江圖片,由於人潮稀疏,不意外的下面又刷一波和以往差不多的留言。然後就被多家媒體大肆報導。

但最滑坡的評論還不是來自汪汪、重工這些媒體,而是《臺灣時報》的高雄論壇專欄:

「早期的堀江、大連街,到近十年的新堀江、建國路電子商圈目前的景象,其實高雄市有很多商圈都面臨這種困境,商圈生意帶不起,除了證明高雄的經濟確實不景氣之外,更讓整個高雄市感到十分蕭條。」

這大概就是這類「某某商圈(大概可以帶入從高醫到三多商圈這範圍內的舊市區) 沒落論」 的最大用途:「證明高雄不行了」。
這個謬論相信各位讀者都能輕易看破,但舊市區沒落有幾個層次,以下分別討論:

  1.  全台都有商圈轉移(第一類城市):
    例如台北由西向東、台中由站前中區到屯區,都是商圈轉移案例。而高雄大致由南向北,但在南高雄也有亞灣區等新開發區,人潮金流去重劃區、新購物中心看就有了。
  2. 但許多大城市不一定有商圈轉移(第二類城市):
    東京車站、銀座百年來一直是東京核心,而如新宿、池袋、澀谷持續都有更新計畫。六本木沉寂一陣子後,這兩年再次因大型再開發成為熱門話題。
  3. 第一類城市更依賴車輛:
    例如美國許多城市呈現的郊區化、空心化發展,中產階級傾向搬遷到郊外寬敞的住宅區,而附設有大型停車場的購物中心、大賣場、甚至辦公園區,則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旁發展起來,市中心則走向衰落,這是比台灣更極端的商圈轉移,甚至發展到最後「沒有商圈(沒有 downtown)」,只有無限蔓延的廣大郊區。
  4. 第二類城市更倚賴大眾運輸導向發展:
    例如日本首都圈、近畿圈、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等軌道運輸導向的都會區,商圈沿著車站發展,核心地段因為人潮密集,商業價值一直很高,商圈也會持續更新。
  5. 都市更新的難易影響商圈發展:
    在第二類城市之中,商圈強化的關鍵還在於能否有效推動都市更新,或至少讓地主願意讓地產活化利用(而不是不願降租或刻意拉抬價格),能創造有利投資環境就很重要。許多舊商圈依靠再開放引入新機能或新的參與者,從而扭轉商圈,但要注意機能不一定跟原來一樣。(例如以前賣成衣鞋子現在不一定要堅持同樣業種)。
  6. 新堀江,還有各種老商圈翻身秘訣在改變城市交通結構、引入資本、以及品牌重塑(Rebranding):
    幾年前有個草包市長認為多蓋停車場就能振興新堀江,但要把新堀江停車變成跟夢時代一樣方便,那大概要剷平整個新堀江都變成停車位。

舊商圈不可能只靠原來的業種生存,需要結合軌道運輸,改善步行連續環境,透過再開發引進過去所無之機能(例如旅宿、文化展演、住商混合發展等),並透過城市本身的立地條件創造郊區商場所無的特色。

更長遠來看,改變人們的移動方式,同時對城市蔓延設定管制,才有可能讓舊市區維持持續的生機。

圖片來源:取自高雄好過日臉書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