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工智慧的共同旅遊:從撒哈拉到袋鼠的故事
去年暑假去埃及旅行,有同團的旅客在沙漠中問導遊,「撒哈拉」(Sahara)沙漠在哪裡? 導遊說根本沒有這個地方,或者說所有的地方都是撒哈拉沙漠,因為在埃及文裡面的意思,撒哈拉就是沙漠。
九月在澳洲的時候,導遊說了一個故事,關於 “kangaroo” 這個字的起源,當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在 1770 年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時,看到一隻袋鼠,便向當地的澳洲原住民詢問這是什麼動物。據說當地原住民回應了一個詞 “kangaroo”。土著這個詞的意思實際上是 “不知道”,英國人誤以為這是袋鼠的名字,於是這個詞便被沿用了。
我去問人工智慧有關埃及和澳洲這兩件誤解的事情,一個是真的,另外一個是假的。
“Sahara” 這個詞源自阿拉伯語的 “ṣaḥrāʾ” (صحراء),意思是「沙漠」。埃及作為阿拉伯語國家之一,也使用 “Sahara” 來指稱撒哈拉沙漠。因此,在埃及阿拉伯語中,撒哈拉沙漠就稱作 “Al-Ṣaḥrāʾ al-Kubrā” (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字面意思是「大沙漠」。
袋鼠的名字這個說法後來被語言學家認為可能不正確。”kangaroo” 一詞實際上來自當地的 Guugu Yimidhirr 語言中的 “gangurru”,確實是指東灰袋鼠(Eastern Grey Kangaroo),而不是一個對「不知道」的回應,這個故事雖然有趣,但是一個誤解或傳說。
在這兩次旅途中,我向人工智慧詢問了這些文化誤解,結果發現其中一個是事實,另一個則是傳說。人工智慧是旅遊的好幫手,不僅幫助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還讓人更深入了解了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在現代旅遊中,人工智慧的幫助不可忽視。它提供了即時的資訊查詢、歷史背景、語言翻譯,並解答我們在旅行中遇到的文化困惑。AI 可以瞬間提供詳細資料,甚至幫助我們避免誤解或錯誤的資訊。同時,透過個人化建議,它讓旅遊更加便捷與豐富,從訂票、行程規劃到目的地推薦,AI 已成為現代旅人的得力助手。
維特根斯坦說:「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語言的誤解有時揭示了我們理解世界的局限,透過人工智慧的幫助,我們有機會突破這些界限,讓旅行中的世界變得更加廣闊與豐富。
台灣人很愛出口轉內銷,不少像蔣萬安、連勝文那種政二代,有漂亮的美國學歷,實際上是草包,根本就是在資訊科技革命之前,利用專業知識圈地獲得的優勢。
理論上在言論自由和資訊開放的台灣不應該有這麼多小草,很多東西手機上隨便查一查,理性判斷就知道了,這麼簡單的道理和方法,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沒有提供?可以分辨誰在胡說八道才是教育的核心,而不是可以考多少分,那些背誦的知識在人工智慧的時代裡面,是要被淘汰的!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