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laudius
話說一甲子前,台大歷史系一位來自南投的轉校生,因眼見女宿遭竊、車輛橫行等問題,在校園刊物寫下〈臺大人的十字架〉一文勸世。不料一砲而紅,甚至獲當時太子蔣經國接見,成為樣板台大生。
畢業後他從事市政記者兩年,又再次受蔣院長「感召」,投筆從政,一路歷經台北市議員、南投縣長選舉均連任,42 歲時被欽點派任末代高雄官派市長,在排資論輩、萬年國會的時代,可謂是政治奇才。
那為何他卸任市長多年後,卻以「白賊義」、或後來的「白海豚」外號深植市民人心,而被稱為白市長呢? 請待我們娓娓道来。
這位當年的政治金童吳敦義,在 1990 年空降上任時,高雄市人口近 140 萬,縣市共 250 萬人,交通混亂、壅塞污染嚴重,當時北捷已經開工、條件相近的南韓釜山地鐵也早在5年前就通車,因此市民均殷殷期盼捷運系統的興建。
早在 1979 年,高捷就開始規劃,經過多次修正,1989 年蘇南成市長任內將紅橘藍棕四線方案送行政院審查,1990 年成立捷運局籌備處,可謂前置條件已經完成。
- 前人鋪路 無以為繼
吳敦義上任不久後迎來好消息,他在高雄過的第一個農曆年前,1991 年 1 月 25 日行政院就核定了紅橘兩線,美中不足是藍棕兩線被駁回了,但至少通過的部分可以開工,中央也要求 1993 年前動工。
照理說,行政院核定了,應該就可以興建了。例如捷運黃線 2022 年行政院核定綜規,2023 年就招標動工興建。
然而,一來當時捷運局幾乎沒有規劃人才,二來吳敦義也沒有主導大型工程經驗,擔心經費負擔龐大,開始消極抵制,以拖待變,先是放下直轄市身段,公開呼籲「捷運應該由中央收回統一興建」。無效之後,拿不出專業工程、財政論據,只好情勒李登輝。
根據吳敦義自己說法:「我向總統報告,高雄捷運不補助 75% 經費,我不選(第一屆民選)市長。」 - 絕對執政 空轉八年
結果補助確實要到了,吳敦義在 1994 年也以 15% 差距輕取張俊雄當選首任民選市長,但就算有補助,吳敦義對高捷推動仍不積極。1995 年 3 月,中國黨絕對優勢的高雄市議會將捷運局預算幾乎全數刪除,但市府竟然未提出覆議,同黨的市長吳敦義也沒有堅定立場,於是高雄陷入了「開會討論捷運要怎麼建」的空轉循環,後續細部規劃全部無法進行。
根據 1996 年《天下》雜誌報導,吳敦義辯解時也承認無能:「任何市政工作難不倒我,唯獨對捷運不熟悉。」
歷史的諷刺在於,2020 年韓國瑜上台後停建輕軌,開一堆會議,重演空轉歷史。
就這樣拖了 3 年,高捷不要說建設,連紙上規劃因預算全刪也全部停擺,地質調查都沒得做,只是在反覆討論要 BT(Build-Transfer)、BOT、政府自建或兩線拆開辦理等方式。
當時捷運局長陳永祥考量高捷營運可能困難,認為捷運未來營運會虧損,因此主張用 BT 方式興建,甚至 1997 年已經成立 BT 顧問遴聘作業小組。
但吳敦義卻屬意使用 BOT 方式,例如他在公聽會上,就用玫瑰形容 BOT:「假如我們要這朵花,也要同時忍受可能被刺。」 結果陳永祥下台,但吳敦義也遲遲沒有下最後決定。 - 選前一天 拍板 BOT
直到 1998 年 6 月 17 日,蕭萬長擔任院長的行政院發函指示高雄市府:「高雄捷運的興建方式請儘量以 BOT 方式辦理為宜」。吳敦義則拖到高雄市長選前最後一天,才簽公文核定高捷採取 BOT 由民間興建,政府投資部分也由民間一併辦理。
1998 年,謝長廷以 4000 票微幅優勢擊敗吳敦義,謝長廷深知高雄市民對捷運拖延已久不滿,儘管吳敦義在選前一天把 BOT 這個「大禮包」丟給了後任,謝長廷也只好概括承受,全力來推動招標與後續工程。
BOT 確實也有好處,在謝長廷市長任內,紅橘兩線造價從吳敦義初始規劃的 2871 億左右,一路下降壓到最終的 1839 億,且讓工程在六年出頭完成,以台灣捷運史上來說可謂絕無僅有的案例。
然而營運之後,也一如預期虧損,這也暗示了當時吳敦義若沒有急轉彎,而是採用BT統包興建,完成後由公股公司營運(接近現行模式),則高捷經營或許可更加順利。 - 交通失控 貽禍後人
吳敦義任內,碰上全台房地產熱潮,北高雄快速開發,加上汽機車也快速成長,高雄空間結構劇烈轉變,在此狀況下,捷運不斷延宕,錯失了城市結構隨軌道路網重塑的契機。再加上吳敦義任內大眾運輸基本上擺爛,公車運量持續下滑,與高峰時相比接近砍半,也讓市民對大眾運輸信心流失,日後無法轉移到捷運使用上。
再者,吳敦義任內由於捷運預算被自己的政黨刪除,規劃停擺,以至於捷運計畫落後時代。例如原本 R9(現中央公園站)預期為全線運量最高車站之一,並打算設置地下街,但隨時間拖延,大統火災後商圈已經轉移,計畫趕不上變化。
而原本高雄四線齊發路網,被中央刪除兩條後,捷運局自己都知道路網不足運量起不來,但因為紅橘兩線就搞不定,吳敦義時代也根本沒有想到後續路網或其他配套措施,直到謝長廷市長任內才規劃輕軌代替原本藍線部分功能。
而主要寫北捷的《四四四四億的教訓》一書中也有提到部分高捷問題,書中提到,高雄捷運 1990 年時原規劃為中運量,後來卻變為重運量,「因為市府官員指示改為重運量,」一位參與規劃的民間業者承認,主要是排除一家有中運量獨家議價權的外國公司,同時增加運量可以增加三分之二以上經費。在吳敦義時代,基本上都是根據錯誤的人口與運量估計來進行計畫,運量高估問題,其實是在吳敦義任內奠定。
捷運只是吳敦義時代的縮影。1996 年《遠見》雜誌評價吳敦義,提到他「傾向於儘量避免被一些麻煩事情纏身,就像『鐵弗龍』一樣地不沾鍋。」在 2012 年,立場極端的統派媒體人夏珍在專欄中也提到:「我和吳敦義認識甚早,對他有好評未見得信賴,願意相信卻不肯背書,就是因為他的自保性格。」
從這些友軍評價可以不難看出,面對當時市府施政報告中稱為「本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捷運工程,吳敦義根本沒能力、也不敢決策,只能一再找藉口拖延,結果就是空轉八年,並做出一連串失誤決策,造成後人必須花上大量時間金錢彌補這個基礎建設的大漏洞。
原文出自高雄好過日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