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約有 1.5 萬名 5 歲以下孩童死亡,東南亞地區就占了 25%。為了強化新生兒照護品質,台灣物理治療學會將舉辦培訓課程,吸引南亞 6 國來台取經。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6 年報告,兒童死亡率已著科技進步逐年下降,但全球每天平均仍約有 1.5 萬名 5 歲以下孩童死亡,其中東南亞地區兒童死亡率就占了全球的 25%。
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指出,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主因之一、約占 18%,早產兒除了有較高的死亡率,存活下來罹患生理疾病及神經發展障礙比率,都比足月兒明顯為高,這時就需要物理治療師介入治療。
新生兒照護和物理治療師有何關連,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祕書長施怡芬解釋,物理治療分為 4 大類,包括肌肉骨骼疼痛復健、神經損傷復健、心肺功能治療以及新生兒功能障礙、發展遲緩治療等。
她舉例,一名新生兒若是出現腦出血情形,可能影響呼吸、危及生命,醫療團隊除了要穩定生命跡象,也需要透過餵食讓寶寶補充體力、加速復原,但這種高危險的寶寶呼吸都難,餵食更成另一大考驗。
這時物理治療師就能利用物理治療手法,讓寶寶的肌肉張力恢復正常,不再受腦部影響兒全身緊繃,並且刺激口腔進食反射,幫助進食。施怡芬說,很多新南向國家沒有物理治療學系或是分科不完整,在新生兒照護上自然受到影響。
為了配合新南向政策、提升各國新生兒照護品質,台灣物理治療學會 12 至 17 日將與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合作舉辦「高危險新生兒跨領域照護」專業人員培訓課程及工作坊。
曹昭懿說,這次活動將有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柬埔寨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等 6 國的物理治療師以及新生兒科醫師來台,由台灣新生兒跨領域照護團隊共同授課,探討高危險新生兒在住院期及出院後的照護。
曹昭懿指出,透過課程培養種子教師,希望學員們回國後能夠擔任醫療與健康照護專業的推廣者與領導者,與基層人員共同努力帶動新生兒照護的服務,台灣也可和各國領導人才形成連結,互相分享經驗與資源。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