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榜手作、天然的手工肥皂愈做愈精美,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說,手工肥皂以原色原味最好,香氣、顏色太過鮮濃的手工皂恐怕已「不天然」了。
吳家誠說,手工皂標榜用料天然無毒,有些甚至會拿「食材」來做原料,不過天然香氣或色澤通常無法持久,顏色或香氣太過鮮濃或持久的手工皂,在製作過程可能加了化學合成的添加物。
吳家誠說,別以為使用天然原料,成品就是天然的,只要添加人工化學反應,天然的,就變人造的了,還有些手工皂宣稱添加具特殊效果的原料,例如酵素、玻尿酸等,但手工皂的酸鹼值以及製造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都會影響這些添加物成效,消費者不必太過迷信。
他表示,肥皂與清潔劑的製作都是簡單的化學合成反應。肥皂是脂肪酸的鹽類,具有長的碳氫鏈,在鏈的尾端具有結合了金屬離子性的羧酸官能團,長碳氫鏈具疏水性,羧酸與金屬離子具高親水性,這樣的雙重特性,使肥皂分子可與疏水的油汙作用,並輕易的溶解在水中,甚至形成包覆油汙的微胞(micelles) ,更藉由水的溶劑特性與清洗作用,達到除汙的目的。
肥皂的合成通常使用植物油或是動物性油脂,在受熱的情況下加入強鹼水溶液,進行鹼性水解(hydrolysis)的皂化反應(saponification),然後加入氯化鈉或鉀等鹽類物質,形成長碳氫鏈的脂肪(羧)酸鹽,即肥皂的主成分。
因此,植物油與動物性油脂的良劣,關係成品肥皂的品質,製作過程必須注意加熱的過程與時間、強鹼分量、以及反應後殘餘鹼的中和,避免成品肥皂的鹼性過強,也要設法去除合成反應中的副產物甘油(丙三醇),這些都需要在事前仔細計算,重複測試並掌控所有可能的變數。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