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國民黨的320台灣大清鄉「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

「清鄉」大屠殺示意圖。 圖片來源:擷取自 施並錫教授畫作

(芋傳媒記者胡家銘報導)3 月 20 日,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都有重大的事蹟被記載於史書上,如 1815 年的今天,拿破崙成功逃離厄爾巴島重返法國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1854 年的今天,美國廢奴主義人士在威斯康辛州瑞盆的一場會議上宣布成立新政黨,並且取名為「共和黨」。而台灣在 1947 年的今天,卻進入「清鄉」的全島黑暗期。

所謂的「清鄉」絕對不是「清潔鄉里大掃除」,而是當一個國家或某政權的佔領地出現危及當局的統治,或因政治因素導致社會動蕩不安,政府以軍隊加以掃蕩,必要時可立即處決。簡言之,即「肅清整治」。

3 月已經過了一半,當電視、報紙、網路的訊息,不再大量出現有關二二八的文章,似乎有種「二二八就是 2 月 28 日當天的事件」的錯視感,好像連之後所發生的一連串悲劇,都被刻意地忽略了。

在清鄉行動中被槍決的民眾。
圖片來源:行政院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溫文卿先生 提供

3 月 8 日,蔣介石調派的國府 21 師由基隆和高雄港登陸後,展開「全島大逮捕」,無論是針對以武力抵抗的抗暴份子,或是訴諸和平改革的社會上菁英,全部遭到有計劃的整肅、獵殺,到 3 月 13 日,全島已納入陳儀的掌控中。3 月 17 日,時任國防部長白崇禧特地從中國來到台灣,假「宣慰」之名以緩和民心,當台灣人都以為「三月大屠殺」就此落幕,真正的惡夢才正要開始。

自經歷過 3 月初的那一場腥風血雨後,多數人仍餘悸猶存,3 月 20 日,陳儀發布《為實施清鄉告民書》,這文告用中、日文說明「清鄉」的目的在於「確保治安」,內容提到,主要針對的對象是「武器和惡人」,要求人民將「武器」和「惡人」交給政府。凡「私藏武器匿而不交的,自然是亂黨叛徒,一經查出,即將嚴厲制裁」;而看到「惡人」,必須「立即檢舉、密報」,「若敢窩藏亂黨叛徒,匿而不報」,經查證「即與亂黨叛徒同罪」。

3月20日,陳儀以中、日文頒佈了《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
圖片來源:台灣回憶探險團 提供

以 21 師參謀長江崇林在台中的作法為例:「施行全市總清查。先綜合黨政、情治、軍警各單位資料,再依調查所得,列出嫌疑份子名單及其住所或活動場所。同時召集台中市各區區、里長及一部份鄰長和市府官員集會,說明總清查目的、動向,要求提供意見給予協助。然後宣佈全城戒嚴,斷絕交通。從黃昏開始,本師派出部隊配合憲兵、警察,分區帶同地方人員,循序徹底清查。

根據二十一師參謀長江崇林回憶:「清整收繳的軍品中,軍用附件為數頗多,如服裝—包括陸軍、空軍制式軍服、工作鞋、皮鞋、手套、佩刀、短刀、武士刀、獵槍、望遠鏡、測量儀⋯⋯好像顯屬日軍遺贈,但均全部交出。

至於「惡人」的標準就比較難定義了,因為並無明確歸納出哪些要件才符合「惡人」的身份,所以,可以說是全部由當局主觀裁定「誰是惡人」,在這種「人人都可能是惡人」的氛圍下,百姓終日惶恐度日。

當時的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甚至在綏靖清鄉的會議上直接嗆明:「有些地方上的暴民和土匪成群結黨,此等暴徒淆亂地方,一定要懲處,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並引用列寧的話說:「對敵人寬大,就是對同志殘酷。」導致許多無辜者被捕、槍決,而擔心被牽連者則開始過著偷偷摸摸的逃亡生活。

蔣介石與柯遠芬。
圖片來源:擷取自 網路

也因為這樣,軍警人員便藉此深入民居清查戶口,濫補濫殺,造成更多的台籍菁英人間蒸發、家破人亡,更透過檢舉、密告與連座剷除異己,整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完全崩解。

最著名的案例,軍隊進入花蓮清鄉時, 4 月 4 日當晚,花蓮名醫張七郎與兒子張宗仁、張果仁被槍決於鳳林荒郊野嶺,肚破腸流地被棄屍於公墓旁。兩天後,當張七郎的妻子詹金枝父子三人的遺體時,卻驚見他們不只臉上滿是割痕,肚子也被刺穿,腸子還掛在外面。

詹金枝只能忍痛將張果仁的腸子裝回去縫好,並替他們換上平時喜愛的衣服,送他們最後一程。

花蓮名醫張七郎一家。
圖片來源:台灣控 提供

除此之外,按中央研究院的史料,苗栗的台灣仕紳劉闊才被逮捕後,家人為保其性命,付出「保命錢」五百萬台幣,400 萬用來贖劉闊才,另外 100 萬台幣幫忙贖其他四人,而這 400 萬的台幣中,有 150 萬就送給柯遠芬。(註:二二八事件後,柯遠芬在 43 歲晉升中將,任金防部政治部主任兼金門縣縣長,後以中將退伍,避居美國。1989 年柯遠芬回顧這段歷史,仍自認處理正確、不需要負責。)

中國國民黨的「清鄉」,其恐怖行為與殘忍手段在台灣社會確實發揮了威嚇的效用。不僅消滅一整個世代的台灣人對政治的想像、憧憬,以及思考,更嚴重扭曲了台灣人的性格與社會形態,這也成為之後國民黨逃到台灣後,能夠實行徹底威權統治,到了民主時代的今天,那個如鬼魅般的夢靨,尚未完全散去。

延伸閱讀: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