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力推的新經濟移民法,一度引發「外國人力要來台灣搶飯碗」的爭議,不過新出爐的影響評估報告顯示,新經濟移民法其實利大於弊,可望增加逾 5000 個就業機會,提升實質薪資,甚至拉抬 GDP。
據主計總處調查, 2017 年台灣總缺工人數約 21.8 萬人,其中以中階技術人力(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人員)短缺達 12 萬人、占 55 %最為嚴重,且主要分布於製造業。
國家發展委員會為了補足產業人力缺口,並著眼於中長期改善人口結構,將推動新經濟移民法立法列為今年的重點工作項目,但從研擬草案到現在即將於立法院審議,外界最關注的議題都是引進外國中階技術人力,到底會不會衝擊國內勞動市場,甚至排擠國人就業機會、拉低薪資水準。
國發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的影響評估報告指出,在有薪資門檻的政策制度設計下,「規模效果」將大於「替代效果」,也就是說,不論薪資、就業甚至經濟成長,都可帶來幫助。
參與研究計畫的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單就引進中階技術人力來台這件事,影響層面可分為規模效果及替代效果,前者指的是讓生產力提高、產值增加,進而帶動對國內人力的雇用;後者則是對國內人力產生替代效應,有可能排擠國人就業。
為了避免排擠國人就業、影響薪資,國發會政策設計時,將薪資水準列為基本門檻,未來企業引進具有技術含量的產業人力時,須達平均總薪資新台幣 4 萬 1393 元;辛炳隆表示,因為有中階技術人力的薪資門檻限制,替代效果有限,會以規模效果為主。
影響評估報告中,假設出新經濟移民法草案對外國中階技術人力的總額增加 3 萬人、增加率為 26.45 %的推估情境,預估將對台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提高幅度約 0.041 %,增加的實質GDP額度約新台幣 67.16 億元,另外,產值將提升 0.157 %,民間投資增加 0.022 %。
進一步觀察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報告指出,在推估的政策情境下,由於此時外國中階技術人力增加較多,規模效果的影響較大,廠商的生產規模也隨之提高,將帶動廠商對人力的需求,因此總就業量提高 0.049 %,約增加 5562 人的就業機會。
另外,因規模效果的作用,可提高國內名目薪資水準約 0.661 %,實質薪資則提高 0.623 %,由於就業量提高,國內失業率可望降低約達 0.021 %。
國發會官員表示,過去並無針對中階技術人力訂定的相關政策,外界可能會誤以為中階技術人力是藍領基層勞工,其實中階人力已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因此引進中階人力有助於企業提升產值,強化競爭力,當產業能夠發展得更好、獲利增加,不只不會傷及國內就業,還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升薪資。
影響評估報告最後也提出政策建議,在外國中階技術人力的總量管制與產業別配額上,審議時應納入社會參與機制,不妨參考現行外勞總額審議機制,由主管機關國發會會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召開勞、資、政、學審議會議共同擬定。
至於會議進行方式,中經院研究團隊認為,可由主管機關設立幕僚小組,在正式審議會議召開前,邀集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與專家學者,研擬年度總額與產業別配額的建議方案,再提交審議會議審議。
國發會官員回應,移民政策對於經濟、社會面都有影響,沒有一個單位能說了算,國發會認為設立勞資政學審議會是一個可以構思的方向,不過新經濟移民法仍待立院審議,後續執行細節還是會等到母法三讀通過後,考量各界意見,再去作細部討論。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