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張先生從小跑步龜速,被師長質疑沒盡力,後來連久站都困難,媽媽這才驚覺不對勁,就醫確診罕見的晚發型龐貝氏症,但直到 20 歲才有藥醫,如今肌肉已無力,只能靠輪椅代步。
每年 4 月 15 日是「世界龐貝氏症日」,台灣龐貝氏症協會今天攜手香港病友團體舉辦第一屆「中港台龐貝氏症病友團體交流會」。
中研院院士、龐貝氏症藥物發明之父陳垣崇表示,龐貝氏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罕見疾病,由於第 17 對染色體的特定基因發生突變或缺失,導致體內缺乏將肝醣轉化成葡萄糖的酵素,無法分解的肝醣堆積在體內,造成肌肉功能受損,漸漸影響骨骼肌肉、呼吸、心臟、消化系統等器官。
陳垣崇說,龐貝氏症根據發病年齡分為嬰兒型和晚發型,台灣自 2008 年起全面推動新生兒龐貝氏症篩檢,目前已知嬰兒型龐貝氏症發生率約 5 萬分之 1 ,在出生前幾個月內就會出現明顯心臟肥大、肌肉無力,若未立即治療,常因心臟衰竭活不過 1 歲。
晚發型龐貝氏症發生率則約為 2 萬分之 1 ,從兒童至成人皆可能發病,症狀主要為肌肉無力、下背痛、脊椎側彎、走路爬樓梯有困難、呼吸困難、早晨頭痛、睡眠呼吸障礙等。
陳垣崇說,曾遇過晚發型龐貝氏症患者直到 70 歲才發病確診,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對疾病不熟悉,誤把脊椎側彎、關節、肌肉等問題當做骨科、免疫問題,錯失治療黃金期。
台灣龐貝氏症協會今天也公布最新中港台龐貝氏症病友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患者出現病徵後求醫比例僅 3 成,未及時就醫者大多是沒有察覺病徵,誤以為是少運動或吸菸導致的身體不適。
陳垣崇強調,龐貝氏症已有藥物可治療,民眾若出現常摔倒、爬樓梯走路慢或夜間呼吸困難,且骨骼肌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出現合併症狀,應至醫院神經科進行諮詢與檢查,以及早確診治療。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