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口湖牽水狀祭典年年超渡 174 年前雲林沿海大水災罹難先民,日本學者團隊再度來台,今天在金湖國小和雲林縣政府文化處、在地團體等交流座談,從水難談到關懷環境變遷。
清國道光 25 年(西元 1845 年)農曆 6 月,雲林西南沿海發生暴雨及海水倒灌,引發大水災又發生瘟疫,在口湖、四湖等地上萬先民罹難,後人每年農曆 6 月 7 日及 8 日舉辦牽水狀(車藏,台語,音「狀」)祭典超渡先人,流傳百年後同時形成祈安文化祭的特殊民俗活動。
口湖牽水狀民俗在 2000 年 7 月獲得文化部前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及重要民俗活動,每年在口湖鄉蚶仔寮萬善祠及金湖萬善爺廟辦放水燈、超渡祭典等,在下寮仔萬善爺廟辦挑飯擔、萬善同歸塚點燈等儀式,成為當地與農曆春節一樣吸引人潮返鄉的重要活動。
日本災難記憶與災後民俗研究的學者團隊 2016 年開始來台觀察記錄牽水狀活動,感受台灣祈安民俗、思考環境變遷與人類生存課題,日本學者金菱清率團今年再度來台,在金湖國小與台灣學者、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3 地廟宇、海線社區大學及在地團體等座談交流。
座談議題有災害存在的永恆性、牽水狀儀式傳承、台灣水難祭典與日本慰靈祭典差異、社會學及人類學角度看祭儀等;日本團隊指日本慰靈祭典較嚴肅,台灣水難祭典較常民化,牽水狀已成為祈安文化特殊民俗。
在口湖鄉成龍國小楊湘琪等師長義務指導及培訓 3 年後,成龍國小及台興國小的蚶仔寮村落學童將於 10 日在蚶仔寮萬善祠,首度一手包辦追思會傳承禮儀民俗。
楊湘琪座談時說,帶領小小志工認識牽水狀祭典,透過夏令營讓廟宇成為教室,小朋友不只雀躍,還覺得很新鮮有趣,既傳承在地民俗文化,又發展出關懷環境與重視生態的觀念。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