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癌友視為救命稻草的免疫療法去年首度納健保,僅 25 %患者病情好轉,其餘大多惡化或死亡。健保署長李伯璋坦言成效不如預期,未來擬放寬給付條件,讓癌友不要等到末期再用藥。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去年 4 月首度將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納入健保給付, 3 種癌藥共可治療 8 種癌別、 11 個適應症。
健保署原先編列新台幣 8 億元,預計可治療 800 名患者,用藥後每 3 個月評估一次,不僅給付條件嚴格,患者用藥後若病情穩定、好轉才會繼續給藥。
健保署去年 12 月中旬公布最新用藥報告,截至 11 月 11 日,全台共有 915 人初核同意且申報用藥,可分析個案共 649 人,其中 6.5 %病情穩定、 26 %完全或部分反應,可繼續用藥;反之,有 22.5 %患者病情惡化、 14.2 %加速惡化、 19.1 %死亡,另有 2.6 %無法耐受毒性、 9.1 %因病人意願及身體狀況未繼續用藥。
綜觀各癌別用藥情形,以晚期肝細胞癌用藥人數最多、共 168 人,其中 21 %好轉、 8 %病情穩定;用藥人數最少的是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僅 5 人用藥,但多達 40 %患者好轉、 20 %穩定。
其餘各癌別用藥人數多介於 39 至 77 人, 20 至 30 %患者在用藥過後病情都出現好轉, 5 到 10 %患者病情穩定;唯獨胃腺癌有多達 77 人用藥,但僅 8 %患者好轉、 3 %穩定,等於有 89 %患者用藥後惡化或死亡。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去年免疫療法給付以來,真正有效的僅約 25 %,其餘多數反而是惡化或死亡,甚至有部分癌別有效比率連 25 %都不到,確實有檢討必要。
蔡淑鈴說,不少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將免疫療法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因此許多免疫療法藥物取得藥證時,臨床試驗只做到第二期,但去年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陸續出爐,部分癌別效果並不佳,也有國家陸續刪除這些適應症,但台灣至今仍沿用舊版的適應症內容,最晚 3 月前將召開專家會議檢討給付條件。
李伯璋指出,健保因經費有限,勢必得限縮免疫療法給付條件,但過去 8 個月治療成果顯示,治療效果的確不如預期。
他坦言,許多癌症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到了癌症末期才用藥或許是影響療效的原因之一,因此未來專家會議除討論給付的適應症、生物指標等,也會考慮放寬給付條件,包括將用藥的時間點提前,讓癌友不要等到末期再用藥,盼將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