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日前「首戰即終戰」一席話,稱台海戰爭將在短時間內打完,讓美軍根本沒有機會支援,且「現在美軍根本不可能來」引起不同立場論戰。特別以馬英九給人的親中印象,難免讓人反感,更別說「終戰」的玄外之音,暗示台灣將戰敗,社會應當接受統一的必然結果。
對於馬英九及其他國民黨人士,如爆出親中爭議的退將吳斯懷,這類佯稱「避戰」、「善意提醒」實則近乎勸降的說法,多數民眾不僅不感意外,甚至開始有麻痺的情況,不同於國民黨、民眾黨等泛藍親中政黨,國內也確實存有單純對中國抱有民主化幻想的聲音。
然而,各種多元言論、支持立場的分歧,看似不會對國家、社會安全造成影響,卻實際發生作用當中,近日美國政府派出衛生部長訪台,即產生刻意轉移輿論焦點的影響。與此同時,發生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等多位民主派人士、公司被搜索,都不難讓人發現時間點上的巧合。
過去馬英九也不只一次在關鍵時刻說出爆炸性談話,之中搶佔討論空間的目的不言可喻,也因此讓自己燃燒政治生命,製造新聞話題的效益遞減,只能不斷拋出更辛辣的用詞,維持分散注意力的特殊政治任務。
「首戰即終戰」之所以突兀,在於台灣用詞多為「首戰即決戰」,乍聽之下兩者高度相似。這也才得以連結人們大腦記憶,並巧妙的置換內容,埋下未來在戰爭前、中、後期煽動內部勢力,製造民間聲音逼迫政府接受投降一途歸順。搭配中國軍機直衝海峽中線的武力威嚇,混淆決戰與終戰的區別,再超譯為「毫無勝算」與「棄台論」,處處可見論述佈局的斧鑿痕跡。
對在野黨政治領袖大辣辣的促統言論,民眾感到習慣的背後潛藏的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已逐漸在台灣社會發展中。在野黨重要人物曖昧不明的挺港與不樂見台美關係進展的種種言論,其他社會團體、勢力適時的禁聲,就是最好的證明。
捍衛台灣永遠獨立於中國的責任,不只在政府,如同行政院長蘇貞昌所說台灣人民要團結,「不要讓中國一再想要用武力對付台灣得逞」。中國能否得逞的關鍵,自然在民眾是否會在局勢變動的轉移默化中,生起對國家、現有生存方式的否定。尤其,在一個國族、民主價值混亂的舊憲法框架下,對於捍衛這塊土地的決心,除了要集結在人民的萬眾一心上,更應該團結在一個新憲法之下。
首戰即決戰,要能一戰定乾坤,除了戰爭準備,還需以堅持獨立自主的台灣民意所催生的新憲法,對抗舊中國勢力的併吞野心。在戰爭來臨前的一天,做好為何、為誰而戰的完全心理建設,如果有馬英九所說的「首戰即終戰」終結的也該是中國併吞台灣的狼子野心。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