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中,舉出海外5份混打 COVID-19 疫苗的相關研究,都顯示有較高的中和抗體保護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帶領的研究團隊,今天上午透過「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分析全球 COVID-19 (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最新發展,同時也邀北醫大教授嚴明芳,分析近期國外的疫苗科學實證。
嚴明芳整理出5份國外混打疫苗研究,包括西班牙、德國(2份)、英國、瑞典,有4份是研究混打 AZ 和 BNT ,最新的瑞典研究則是混打 AZ 和莫德納。5份研究都顯示,混打疫苗組相對於比較組(不混打),都有較高的中和抗體保護力。
國外研究也試著瞭解,混打疫苗是否會使人體有不良反應。嚴明芳指出,目前發現混打後會出現一些「局部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疼痛、紅腫、淋巴結腫大等,但目前國外研究的個案,都沒發現有全身性不良反應(如疲累、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
最新一篇瑞典研究,針對 88 名曾施打1劑 AZ 疫苗的醫護人員,第2劑分成2組,分別施打 AZ 和莫德納。結果發現混打組有較高的中和抗體保護力,雖然2組對南非變異株( Beta )的抗體濃度都下降,但混打的保護力仍較高。
嚴明芳指出目前國外已採用混打的國家,包括加拿大和歐洲多國開放 AZ 加 BNT 、莫德納;韓國和越南開放 AZ 加 BNT 。比較特別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開放中國國藥( Sinopharm )加 BNT ;泰國開放科興( Sinovac )加 AZ 。
陳秀熙研究團隊也提到,加拿大近期防堵 Delta 變種病毒成功,主要歸功於邊境管制良好,但該國同時也以混打策略,靈活運用疫苗進而提升接種率。目前加拿大疫苗混打比率約 20 %,值得台灣決策者關注。
針對各界關注的疫苗混打研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19 日表示,全世界都如火如荼進行各種假設實證,台灣也有臨床試驗提供寶貴的本土資訊,讓相關政策能更符合科學。他強調,資料爆炸時代,相關數據與研究報告要盡可能多聽多看,再做邏輯判斷。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