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瀏覽標籤

國家人權博物館

紀念228 賴清德:釐清真相才能撫平對立與傷痕

今天是 228 事件 75 週年,副總統賴清德指出,雖然促轉會因任期屆滿即將退場,但政府對於真相的探尋及對於公義的追求,永遠沒有終點;他並說,所有台灣人為民主自由投入的點點滴滴,必會將台灣打造成一個更和解、更公義與更團結的國家。賴清德透過臉書指出, 228 事件即便歷經4分之3個世紀,這依然是二次大戰後台灣歷史上最悲痛的事件。因為 228 台灣喪失了一整個世代的菁英,導致人民對政治噤聲,社會對國家失去信任。

《陳威臣專欄》台灣人權在日本

1970 年代的台灣,經濟開始成長,但人民對於政治上的箝制,開始爆發不滿,黨外反對運動逐漸蓬勃發展,雖然國民黨當局企圖持續以高壓的手段,管制人民的言論自由,但面對民眾的反抗與節節敗退的國際地位,國民黨政權可謂是兩面受敵。

人權館白色恐怖主題展 異材質感受民主化進程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歷史現場-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新開展,從鐵網、水泥板到霧面玻璃與清透玻璃等不同材質,將展場從不透明變成透明,象徵昔日社會從威權到民主化的歷程。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 23 日在線上開展導覽中表示,歷時2年籌備,這次展覽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從 2018 年成立之後,首次針對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主題展的全面更新,希望從人權視角來重新看待認識歷史,也緊密連結歷史遺址的場域。

前進昨日招待所 人權素養教具箱線上開箱

為讓學子透過網路充實人權觀念,國家人權博物館今天舉辦「人權素養教具箱空間篇─昨日招待所」開箱暨成果線上發表會,公布6款主題學習行動教具箱,輔助引導人權議題融入教學現場。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表示,「創傷歷史如何教學」是教育心理學中一個重要課題,學術界稱之為困難知識,學生所接收的不僅是知識或資訊,也是一個無法化約的情感。由於困難知識的轉化難度頗高,需要持續性的激盪與交流。

崔小萍無辜捲入匪諜案 政治檔案揭發國家暴力

去年金馬獎影后陳淑芳在頒獎典禮上提及資深廣播人崔小萍對她的無私教導,引起不少人關注,才知這名影視廣播三棲的傳奇人物,當年曾因匪諜案入獄,「政治檔案會說話」一書即收錄這段事件始末,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合作推出這本工具書,由學者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等人共同執筆,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如何解讀政治檔案,進而了解真相,促進社會對話與反省。

綠島人權藝術季 以作品探看監禁與離散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將於 17 日起舉行 2021 綠島人權藝術季,今年主題為「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以綠島的歷史為鏡,藉由當代藝術創作照向當代社會。今年綠島人權藝術季以「監禁」與「離散」兩個主題,來對照不同時代的生命處境。展覽匯集 22 件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其中 18 件是藝術家為今年的綠島藝術季所量身打造的全新創作。

不使靈魂成灰燼 國家人權館推白色恐怖散文選

不使靈魂成灰燼,國家人權館推出白色恐怖散文選,今天新書發表座談。與談人作家季季說傷痕無法告別,「對待傷痕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文字跟史料,將它修補得更完整更有尊嚴。」「靈魂與灰燼: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共5冊,收錄 43 名作者共 47 篇文章,該套書由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卷一「雪的重述.萌」以繫獄作家、青春為主題,由陳列、楊逵、葉石濤、柏楊4名曾繫獄的作家作品為起點,並收錄陳政子、莫那能等作品,描述因坐牢付出的青春代價。

戰後電影審查特展 映照威權統治下的言論與創作

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國家人權博物館以電影為媒介,舉辦「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展覽中可見台灣電影畫面噴黑被剪的史實,清晰映照威權統治下不自由的言論與創作。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表示,因為民主先輩鄭南榕的受難,政府將今天定為言論自由日,「言論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很多人的努力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