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瀏覽標籤

梅克爾

德總理梅克爾憂台海局勢 挑釁可能變衝突

中國戰機屢屢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此表示憂心,認為挑釁的行動可能演變成軍事衝突。歐洲理事會( Council of Europe ) 20 日舉行議員大會,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以部長理事會主席國領導人的身份,透過視訊發表演說。會後一名議員問到,蒲亭( Vladimir Putin )領導的俄羅斯和習近平領導的中國,何者對世界和平和西方民主國家的生活方式威脅更大。

英歐引爆疫苗戰 關係陷脫歐後新低點

英國和歐盟因為阿斯特捷利康( AstraZeneca )的疫苗供給再度發生不愉快,關係陷入英國脫歐以來的新低點,英國首相強生本週將試圖說服歐盟打消攔截英國疫苗的念頭。英國和歐盟早在今年1月就因為疫苗發生過爭執。1 月 22 日,阿斯特捷利康公司通知歐盟,今年第一季對歐盟的供貨量將減少高達約 60 %,且說因與英國更早簽約,合約中有保證供貨條款,因此會優先供貨給英國。

法週刊「誰將主宰世界」 蔡總統與四大國領袖並列

法國「重點週刊」最新一期今天出刊,標題為「誰將主宰世界?」封面中總統蔡英文與四大強國領袖並列,顯示在國際媒體眼中,台灣主導世界趨勢的可能性不容忽視。「重點週刊」( Le Point )本期主題為「美洲、亞洲、歐洲…誰將主宰世界?」封面是世界五大領袖爭鋒賽跑,除了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以及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 Joe Biden )外,也有台灣總統蔡英文。

拜登昭告世界美國回來了 蓬佩奧稱川普持續執政

美國親密盟國的領袖今天紛紛致電總統當選人拜登,承諾將與新政府攜手合作;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Mike Pompeo )卻與大家不同調,堅稱川普將持續掌權。民主黨籍的拜登在本月3日的總統大選中對決現任總統川普,7日媒體預測拜登在多個關鍵州告捷,累計選舉人票超越當選所需的 270 張,篤定入主白宮。之後,英國首相強生( Boris Johnson )、法國總統馬克宏( Emmanuel Macron )與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都陸續致電恭賀拜登勝選。

紐時:歐洲日益憤慨 中國外交攻勢遇重大挫敗

紐約時報今天報導,北京在美中關係惡化時向歐洲示好,卻發現愈來愈多國家對中國政策與貿易、人權等行徑日益憤慨,致使中國在歐洲發動的外交攻勢遭遇重大挫敗。北京向來將歐洲視為更務實的夥伴,認為歐洲能在美中關係急遽惡化之際發揮穩定作用。這篇由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邁爾斯( Steven Lee Myers )撰寫的報導分析,歐洲對中國的觀點一旦產生持久變化,將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帶來重大挑戰。

歐中峰會 習近平:涉港涉疆實質是國家主權安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晚在歐中峰會上遭遇針對新疆、香港等議題的質疑。新華社報導,習近平說,涉港涉疆問題實質是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安全、統一,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14 日晚間在北京與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梅克爾( Angela Merkel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 Ursula von der Leyen )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Charles Michel )舉行視訊峰會。

俄國反對派領袖中毒 克里姆林宮:指控毫無道理

德國當局2日證實,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遭「諾維喬克」( Novichok )神經毒劑攻擊。克里姆林宮表示,責怪俄羅斯毫無道理。西方國家對此事的譴責,引發俄國股匯市重挫。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 Dmitry Peskov )說:「我們不希望我們在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夥伴,急於做出某種論斷。」 他表示:「指控俄羅斯毫無道理。」

德證實俄異議領袖遭神經毒劑攻擊 歐美紛紛譴責

德國當局今天證實,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遭「諾維喬克」( Novichok )神經毒劑攻擊。德國總理梅克爾要求克里姆林宮就此說明,西方各國也紛紛表示譴責。 44 歲的納瓦尼( Alexei Navalny )是在從西伯利亞多木斯克市( Tomsk )飛往莫斯科的航班上病倒,其後被轉送到德國柏林的醫院治療。法新社報導,梅克爾( Angela Merkel )今天表示:「納瓦尼確定是犯罪行為的受害者,有人要他噤聲,我代表德國政府,以最強烈的言詞譴責這種行為。」

世衛:速准疫苗須深思 未控制疫情就解封恐釀災

美國宣布考慮快速審批 2019 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 )候選疫苗藥劑後,世界衛生組織( WHO )今天表示,緊急授權疫苗須「非常嚴肅深思」。世衛同時敦促各政府傾聽反對防疫的抗議民眾心聲,但也強調抗議群眾必須知道病毒很危險。世衛表示,疫情仍嚴重蔓延的國家必須避免擴展性活動,例如球迷聚集球場、大型宗教集會或夜店擠滿人潮。